“抒情诗”说把屈原个人的恩涅上升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更具有深刻性把《九歌》与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论,说它具有某种反宗教的客观效果,倒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但把《九歌》作为“抒情诗”来看,提法似不够准确。
因为自王逸起便已有这样的记载:“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楚国民间的巫风的表演方式是“歌乐鼓舞”,这是一利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歌舞剧,亦即戏剧,它综合舞蹈、音乐、诗歌等而融为一体。
现在这种认识更日趋一致。闻一多、青木正儿很早就谈及《九歌》是歌舞剧的问题,治《楚辞》的专家、学者诸如游国恩、陈子展、马茂元、孙作云、孙常叙等几位先生都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就连胡适也不否认这一点。游国恩先生说:“《九歌》就是楚国的巫歌,就是当时巫觋执行职务时所唱的歌词。”“五音繁会,传芭代舞,其间偃蹇连蜷者都是灵巫活动的姿态。”孙常叙先生说得也很明确《九歌》“是我国戏剧史上仅存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歌舞剧。”
陈子展先生更直截了当:“我们可以明确的说:这是有音乐、有舞蹈、有歌唱组织而成的,一种声容并茂的综合的舞台艺术。也可以更简明的说:这是一种雏型的戏剧艺术。”倘无确凿证据是不能推翻《九歌》的综含性一戏剧性的。
另外,即使把《九歌》作为单独的诗歌来看,它的叙事成分较多,以神话故事为主,称作以抒情为主的“抒情诗”也未必合适。
至于《九歌》这一歌舞剧的表演方式,目前则又有“独脚歌舞剧”说,“对唱合舞”说,“大合唱”说,兼有独唱、对唱、合唱、合舞说等。
“独脚歌舞剧”说似是李延陵先生的提法,他说:“《九歌》既是‘古代楚国民间祠神的乐歌,,而其中的《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等也都是古代楚国民间祠神的独脚歌舞剧,。
这些歌舞剧的舞台上(祭坛上)始终都只有一个扮神的巫或觋:巫是她(或他),神也是她(或他巫的歌舞是她(或他)表演的,神的歌舞也是她(或他)表演的。”这样就把尸(神)、祝(巫、觋)合而为一了。此说也未必妥当。
首先,应该了解古人祭祀时祝与尸是分设的,分别由两人扮演,与现在民间祭祀无尸不同。
《诗经•楚茨》:“工祝致告,神具醉止二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又据《仪礼•士虞礼》载:“祝迎尸。”《礼丧大记》,“凡冯尸兴必踊。又神象也,古者祭祀皆有尸,以依神。”
这足以证明祝与尸是分设的,否则在表演的时候怎样自己迎接自己,怎样自己致告自己,又怎样自己送自己呢?祝,是祭祀时主要的以歌舞娱神的人扮演的;尸,是由活人扮演的被娱的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