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被嘉靖皇帝推出来吸引清流派“火力”的靶子,他比任何人心里都清楚,大明王朝烂的根源不是他,而是他背后的嘉靖皇帝。
不管是谁坐上他的位置,要满足嘉靖皇帝的私欲,都只能做一个受万众唾骂的“奸臣”。所以严嵩在大肆敛财,任用私人把持朝政的同时,他也在想方设法地用能*人。
浙直总督胡宗宪,就是严嵩一手提拔出来的人,有胡宗宪在浙江,才保证了大明东南不出大乱子。
徐阶、高拱、张居正心里其实也清楚,很多事情没有嘉靖皇帝的支持,严嵩根本就不可能做成。
所以清流派跟严嵩的斗争,一直都是只攻击严嵩一党,从来不碰代表宫里的太监,也不追究跟宫里相关的账册和案件。
这样有可能斗倒严嵩吗?当然不可能!
不过徐阶和高拱都曾经是裕王的讲师,跟裕王有撇不开,也不能撇开的师生关系,所以裕王不满严嵩专权,他们就只能把“宝”押在裕王身上,拿自己的青春来“赌”明天。
在张居正加入之前,徐阶、高拱和严嵩的斗争,其实都是“点到为止”,大家都是在外围的问题上虚张声势,真正重要又敏感的问题,根本就不会拿到台面上讲。
从第一集的御前会议开始,把真正的重要问题“寅吃卯粮”,一个劲儿的加税缓解财政赤字提出来的,还是新入内阁的张居正。
徐阶、高拱都是内阁的老人了,“寅吃卯粮”的问题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难道他们就不知道?他们当然知道这个问题,但更知道这是一个真问题,在御前会议上不能公开提。
所以张居正提出“寅吃卯粮”的问题之后,严嵩迅速找机会从张居正那里抢过话语权,向嘉靖皇帝声称他跟张居正商量过,并顺势提出了“改稻为桑”,缓解财政赤字的策略。
严嵩、徐阶、高拱这三个人,看起来好像是政敌,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默契。
大家都知道严嵩是一个大贪官,可是要真论起来,徐阶和高拱的财产都不比严嵩少到哪里去。
第二层认知最不容易看破的误区,就是总觉得嘉靖和裕王的身份地位高,只有他们糊弄大臣,大臣们不敢或不能糊弄他们。
实际上大臣们糊弄嘉靖皇帝和裕王,远比他们糊弄大臣更加容易。大明王朝为什么会土崩鱼烂到那个德行?不就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大家糊弄来糊弄去糊弄出来的?
第二层认知的人在《大明王朝1566》中,在朝堂上所占的比例其实是最大的。
他们不是不知道问题所在,只是权衡利弊之后,自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魄力,所以干脆随波逐流,顺便为自己谋一点私利。
第三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大明王朝1566》中小人很多,但是正所谓“时穷节乃现”,在腐朽糜烂的时代中,同样也有不少仁人义士,明知大事难为,却依然砥砺前行的人。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这些人不一定都能成功,但是他们却都逆流而上的认知和勇气。这一类人的代表,有海瑞、张居正、胡宗宪、高瀚文等。
以上这几个人当中,肯定会有人觉得高瀚文不够资格,只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可实际上认知高本就不代表执行能力强,而且高瀚文虽然有些眼高手低,但是他毕竟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在荣华富贵和个人良知之间,他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个人良知。而且在个人仕途全然无望之后,他依然奋起经商,为大明的经济寻找出路。
也许高瀚文“很菜”,但是他的认知和格局却并不低。
海瑞、胡宗宪、张居正其实也都跟高瀚文差不多,他们也都有自己“很菜”的时刻,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很难,甚至可能会触怒皇帝或上级,但是却依旧坚持自己的良知,不管不顾地做下去。
这层认知最大的误区,就于习惯性地只以成败论英雄,只看结果而不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