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参加革命,我就去!”
说出这句话的人绝不只有“谍战玫瑰”沈安娜。和她一样为了革命甘愿隐姓埋名深入虎穴,为党收集大量重要情报的无名英雄还有很多。
越来越多人想要了解这些无名英雄的人生,了解他们充满辛酸与危险的潜伏时光。谍战剧《风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搬到了荧屏上,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剧中,重庆军统的大特务,人称“鬼子六”的王牌特工郑耀先其实是共产党安插进来的情报员,代号为“风筝”。
他卧底许久,所求的就是找出潜伏在共产党内部、代号为“影子”的国民党特工并将其清除。
他的任务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但一直到他病逝的7个月后,又有一个新“影子”露面并取走了电报机。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风筝》上映战斗在隐蔽的战线,地下工作者所面临的心理斗争和现实风险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和可承受的阈值。
也许终其一生,他们都不能出现在人前。可能他们还会遭到亲友误解,为世人唾骂,为取信敌人而与战友厮*,因被发现身份而惨死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就是死后,不少人也会因为资料、证人缺失无法被组织证实身份,永远得不到历史的正名。
如果说一线的战士们能够毫不掩饰地为正义、为信仰而战,活得明白,死得光荣的话,那么这些地下工作者的经历和结局大多都是更坎坷、更不幸的。
只是,哪怕有种种不好,为了信仰,为了革命,他们也还是迅速响应了组织的需要,前仆后继地投身到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于“望不到头”的潜伏生涯中燃烧自己的生命。
至始至终,那个燃烧的“火种”都是他们的无所求的爱国情怀。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无名英雄值得后人永远的敬重。
谍战剧《风景》上映之前,有不少剧作如《潜伏》、《悬崖》、《伪装者》都因取得很高的收视率大获成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关注和欣赏国产谍战剧,一定程度激起了这一类型剧作的创作热潮。
越来越多国产谍战剧相继问世,但它们无不暴露出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多为仿效,少有创新,多是平庸,少有高质量佳作。
但《风筝》却是一个例外。它在剧情内容、思想内涵和人物塑造上凸显出比较明显的新意使得国产谍战剧的创作有了新的拓展。
看过《风筝》的人都会发现,该剧在艺术构思和情节上其实延续了国产谍战剧创作的一些基本套路,比如少不了隐藏潜伏、身份甄别、情报传送、诱捕暗*等等缓解,但这个过程中,导演却在故事叙述、情节演绎和人物刻画上强化了对革命信仰的艺术表达,反而增进了观众的感受和领悟,促使他们更能发自内心地理解和明白人物的选择。
更难得是,《风筝》还有一个新意是十分重视人性描写和历史反思。导演“揪出”了信仰和人性之间的矛盾,对其做了一定的艺术处理,也就越发强化了人性的描写,由此丰富了人物性格,深化了思想内涵。
而导演也没有模糊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与看法,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了一定的反思过程,反而能让经历过的老年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让没有经历过的青年观众有所了解和认识。
历史的沉重与荒诞和人生的沧桑与无奈交织在一起,引导人们产生了不同的感悟并由此得到了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