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与“人民”之间是什么关系?有的人给出了答案,他们说“官”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由仆人和主人演化而来的,人类政治文明起源和发展一直在这两者之间纠缠不休。“人民公仆”四个字最早出自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论世界帝国》,但丁表示:“百姓不为国王和代表存在,相反代表会因为公民的存在而存在。”“人民公仆”的存在会对百姓产生多大的益处,最终,公民决定是否让代表和国王出现。在这个理论越来越广泛运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官员都是百姓的勤务兵的观点。
图|耿彦波
耿彦波就是这样一名为人民勤勤恳恳地“勤务兵”。随着《人民的名义》越来越火,大家都知道了像李达康这样清正廉明的“人民公仆”,而在现实中,李达康也是有原型的,他就是耿彦波。那么,现实中的耿彦波究竟做了什么,才会被人们如此爱戴呢?
1995年3月,耿彦波在晋中市灵石县担任县委副*的职务,他来到灵石县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本地特色,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
灵石县到底有什么特色?原来,这里有一个充满了历史底蕴的晋商大院。当年,为了修复晋商大院,财政收入只有1亿元的灵石县不惜花费了5000万元,可想而知,修复之后的晋商大院有多么震撼。
图|耿彦波正在视察工作
当时的灵石县流传着:“五岳归来不看山,王家归来不看院”的说法,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才为晋商大院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每年旅游旺季的时候,晋商大院都是人山人海,客流量的激增,也为灵石县带来了大量的收益。
只要看到晋商大院比肩接踵的场面,当地百姓就会不由地想起这位县委副*耿彦波。大家佩服这位副*的眼光和远见。如果没有他,灵石县的经济不会有如此快的发展。
此后,耿彦波被调到榆次任职,担任榆次市长的职务。上任之后,耿彦波的举动就让人们大开眼界,做了一件让大家跌破眼镜的“壮举”:炸毁榆次的地标建筑。这个消息传到外界之后,大家都不敢相信,因为实在想不通市长为什么要把地标建筑炸掉。
图|耿彦波
然而,在耿彦波看来,这座所谓的地标建筑,并没有文化底蕴,因此没有任何含义,反而是个路障。既然对交通有障碍,那就要炸毁,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将地标的建筑炸毁之后,整条道路都焕然一新,看到成效之后,民众纷纷拍手称奇。
紧接着,他又开始进行接下来的建设工作,将榆次城南的文物古迹点进行整合,整合完成后,就有了后来的“榆次古城”。榆次古城建成之后,耿彦波又将整个榆次的市容市貌整改了一番,有了这些铺垫,整个榆次都面目一新,令人向往。
耿彦波对于榆次的贡献,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人拯救了一座城,是他的到来,让这个城市重新焕发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