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翻拍自二十年代上海轰动一时的武侠片开山之作《火烧红莲寺》,当时这部电影是以电影特效奇观取胜,走的是电影祖师法国梅里爱的路线。
好比如今的《泰坦尼克》和《星球大战》等电影。
邵氏对这两部电影下足了本钱,从电影里布景和红莲寺机关的设计,从服装到道具,最后火烧时还是用了模型来替代。邵氏一向精打细算,一分钱掰两半花,这种作风是无法制作大成本大投入的奇观电影的。
当时使用彩色胶片都是港产电影的一大卖点,可见电影水平比外国落后多少,我记得好莱坞的优秀彩色故事片《绿野仙踪》是1939年出品的。
那你打算用视觉特效和外国电影竞争,这不是鸡蛋碰石头吗。
这条路看来不行。于是1966年,邵氏开始做新的尝试。1966年邵氏的三部武侠片分别是薛群的《文素臣》,胡金铨的《大醉侠》,张彻的《边城三侠》。
像邵氏这种保守主义风格的老板,也只有在试水阶段才会给导演一定的创作主权。于是才有胡金铨这种作者个性的导演发挥一下的机会。
张彻的《边城三侠》是自己编的明末故事,故事以贪官和老百姓的对立为背景,主旨还在体现侠士救民反贪官的古典主义。说实话,看过黑泽明的《七武士》。再看这种电影,老感觉太肤浅了。
张彻将故事重心放在三位侠士的人物塑造上,每位侠士都有完整的人物性格和情感构成,在武侠电影人物发展上算是有所建树。
《文素臣》是取材清朝小说,也是古典主义侠士救民的题材。电影完全用上一年《火烧红莲寺》的布景和设计。可见邵氏上一年制作上花了多少钱,恨不得所有电影都用上这些布景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