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首火遍全网的歌曲,叫《白月光与朱砂痣》,相信很多人都能哼上一两句。歌词里有一个词,白月光。白月光这个词出自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被理解为“寄予希望却无法拥有的人”。现代人有这样复杂的情感,古代人也同样有自己的“情伤”。
诗魔白居易,他心中就有一个爱而不得的初恋,可惜被母亲棒打鸳鸯,心灰意冷之下,直到近20年后,37岁才成婚。
唐朝太宗时期,男子法定结婚年龄为20岁,唐玄宗时为了增加人口数量,又降低到15岁,因此白居易超过男子适婚年龄22岁才结婚,如果不是被母亲以死相逼,相信他37岁还不会结婚。
白居易出生在河南一个中小官僚家庭,为了躲避战乱,父亲白季庚把家人都送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州境内),白居易因此在那里度过了童年生活。11岁时,他认识了一个比他小四岁的邻家女孩,这也是他后来爱而不得的“白月光”。
女孩名叫湘灵,活泼可爱,两人成为了彼此的青梅竹马。 白居易19岁时,湘灵15岁,两人情窦初开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白居易为她作了第一首诗《邻女》,称赞她比天仙还美丽: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相恋8年后,白居易和湘灵的感情极深,但为了生活和前途,白居易在27岁时迫不得已离家,在路途上,创作了《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三首诗,来表达对湘灵的相思之情,前两首都出现了泪、愁等字眼,第三首中,有四句通俗易懂: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不难看出其中缠绵哀怨的相思之苦,和与爱人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望。但命运却没有眷顾他,29岁的白居易考上进士,回家后和母亲表示想娶湘灵,但门第观念极重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母亲无法接受前途一片大好的他,娶一个普通民女。
33岁时白居易在长安做了官,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希望她允许自己和湘灵成婚,但母亲依旧顽固不化,甚至在举家搬迁至长安时,还不准他们见面。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终究是没有结果,但白居易的思念湘灵的心,却一直没有动摇,期间又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
白居易用不结婚来无声反抗母亲,直到37岁白居易终于拖不下去,在母亲以死相逼下,和同僚杨汝士的妹妹成了婚,他把对湘灵的爱写进了千古名篇《长恨歌》中,“天长地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的悲痛相信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吧。
44岁,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碰见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这年湘灵40岁,两人痛哭一场,却又分道扬镳。白居易再次写下《逢旧》,用了一个词“新恨”。
此后白居易便再也没有了湘灵的消息,这段长达几十年的悲苦恋情,终究是遗憾告终。
那么如果母亲没有以死相逼,他会不会一直不娶,孤独终老呢?答案是不会,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他的母亲精神不太健康,甚至还有自*未遂的记录,白居易又是个孝顺的人,很可能因为不忍心忤逆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而娶妻。
第二点,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不孝顺父母,在古代叫忤逆罪,仅次于谋反叛乱等罪名,因此就算是为了前途他会同意娶妻。
但说到底,还是因为白居易的母亲因为门户之见棒打鸳鸯,这样的事情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屡见不鲜,惟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各位看官,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