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同班同学结尾,同班同学电影片尾歌曲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5-15 12:39:04

》)

主持人:余华老师,听说您收到新版以后花了五个晚上重读了一遍,距离您当时创作已经过去比较久了,这次重读,您有什么感受?

余华:这次重读是有原因的。之前我刚好读了首师大张翔教授写的关于《在细雨中呼喊》的一篇文章,《在细雨中呼喊》发表已经31年了,我看那个文章的时候,突然发现我对小说有点陌生了。所以《兄弟》到了之后,干脆就把新版重读了一遍,从凌晨一点读到五六点钟,然后开始睡觉,就这么读了五个凌晨。不断地笑、不断地哭、不断地笑、不断地哭,把它读完了。

俞敏洪:你自己看还这样?写了这本书之后,如果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是不是会忘记自己书里写的具体细节?

余华:确实如此。《兄弟》的创作时间还算比较近,是16年前完成的,所以很多细节我还记得,虽然顺序记错了。中间有很多描写,包括像宋钢卖白玉兰,很多读者都很喜欢这个桥段,但我已经忘了,重读的时候就想,这段写得真好。而且我写宋钢下岗以后,做了很多工作,每一段工作都是叙述性的,基本都是以这样的方式直接写到位。

俞敏洪:现实中有《兄弟》原型吗?

余华:作为作家来说,肯定有原型,但这个原型肯定不是一个人,可能是一千个人甚至更多,所以他们都具有某种代表性,可能每个人物后面代表的都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一群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如果人物没有代表性,就很难产生共鸣。

俞敏洪:我读《兄弟》时就有一种代入感,有时候会代入李光头,有时候代入宋钢。我个性中有一点李光头的色彩,尤其是创业过程中,但我个人的文雅和保守的东西,又有点像宋钢。

你说得非常对,某一个人的形象在小说中实际上是某一群人形象的集合,从场景创造来说,必须跟自己的人生经历有点关系。比如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实际上跟他青少年时期在豪华的家族里生活是有关系的。不管是《活着》,还是《许三观卖血记》,还是《兄弟》中的场景,是不是都跟你的家乡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余华:我们海盐县就有这样的场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过去只有不到一万人,现在整个县城有十万人。

主持人:《兄弟》里的人物就是从您生活经历的千千万万人里提炼出来的。

余华:有的不一定是海盐的,有的是北京的、杭州的、海南的、外国的。

主持人:小说里的人物来自生活中千千万万的原型,但有读者说,李光头这个人就像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想问余华老师,李光头的性格根基在哪儿?怎么会想到写这个故事?

余华:这个老俞更有发言权,我先说一下。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最早富起来的一批都是个体户,这里面还包括一些刑满释放人员,他们从监狱出来没有工作,只能自己做个体户,90年代开始起家,最后成了万元户,像李光头这样的人我见过好几个。李光头这种做法,在我们当年那个时候是乱中取胜。

俞敏洪:紧卡的规矩突然被放开了,脑子最灵活、胆子最大的人就变成了第一批改革开放的个体户,从个体户发展成小工厂,跟《兄弟》中描写的李光头成长经历或多或少有一定相似性。以我为例,当时我们村第一批致富的人,不少人在以前被当成投机倒把分子,他们脑子灵活,胆子也非常大。政策放开以后,这批人就变成了最活跃的人,因为他们已经丢掉了一切。试想一下,国家的经济突然放开允许大家做生意,是一个天天扛着锄头到地里干农活的老实农民做生意,还是那些本来就已经没面子、没身份,甚至可以不顾面子的人去做?答案可想而知。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市场慢慢变得正常,从混沌开始,到有了第二批把企业做大的企业家,到第三批跟科技结合的企业家。混沌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环境。就像一片荒原中,不需要播种任何松树的种子,它能够自己从草长成灌木丛,然后成为快速生长的树木,慢慢就会长起松树。这些坚韧不拔的松树长高了,就会把其它快速生长的树木挤没了,后来就变成了非常壮观的原始森林,民营经济也是这样。

电影同班同学结尾,同班同学电影片尾歌曲(5)

余华老师的《兄弟》里描述的李光头这种大胆的、不要脸的,什么都敢往前冲,甚至不守规矩的人,恰恰是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但这些代表后来的发展大部分都不太长久,因为他们胆子太大、太不守规矩。荒原上的草和灌木丛是未来更高的树和更永久的树成长的基础,但前提条件得是大环境在,雨露滋润。当时中国有改革开放的大经济环境在,没有这个经济环境是不可能的,我觉得余华老师在李光头身上的描述大概是这样。

电影同班同学结尾,同班同学电影片尾歌曲(6)

主持人:《兄弟》在海外收获了非常多好评,法国评论家也有推荐。想问一下余华老师,您之前也多次在采访中提到,这本书是您最喜欢的作品,所以一开始在国内出版时,其实您非常期待好评如潮,但结果发现跟您预想的不太一样,您当时怎么想的?

余华:现在终于可以说我的真实想法了,我当时想,这帮人真笨(笑)!但现在我知道什么原因了,因为《兄弟》是2005和2006年分成上部和下部出版的,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情况,就是那时候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很开放了,但我们的审美观念还非常保守,所以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能够在法国,在英语世界、德语世界好评如潮的原因。而且没有人认为这本书过分,但我们就会认为很多地方的描写已经不是能用粗俗来形容的了,而是放肆。

法国人经常把《兄弟》跟拉伯雷的《巨人传》相比,也会和左拉的作品相比,因为左拉作品里有很多自然主义的描写。在德国最有意思,当时德国的报纸有一个评论叫《中国鼓》,因为格拉斯的《铁皮鼓》出版时,被德国一群评论家骂成“垃圾”,就跟《兄弟》当时的遭遇一样。英语世界是把《兄弟》跟狄更斯相提并论的,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也有点夸张,所以主要还是一个审美观念的问题。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版的时候,当时的批评不是说这两部小说写得不好,而是说一个先锋派作家怎么突然写这样的小说。所以我当时说过一句话,后来铁生在接受采访时把我这句话好好赞扬了一番。我当时说:一个作家,不会为一个流派写作,只会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写作。

俞敏洪:现在如果给你贴一个标签,你觉得你还是先锋派吗?

余华:早就不是了,过去的标签好像不管用了,也不用为我找新标签。

俞敏洪:是余华主义。

主持人:网上有网友评论说这几本书是“余华痛苦套装”,里面包括《兄弟》《活着》等等。也有读者说《兄弟》是余华老师“把悲伤留给读者最多的一次”。您怎么看?

余华:没有,笑声留得更多。

俞敏洪:对,以《兄弟》为例,大家经典的评论叫做“又笑又哭”。书中大量的描述让人会不自觉笑出来,但整个人物的命运走向以及命运给人们带来的无可奈何,在某种意义上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某种场景或者某种阶段。我读《兄弟》笑的时候肯定比哭的时候多,因为觉得描写得太好玩了,但实际上也有看着人物命运流泪的时候。

一部小说,如果完全沉重而没有美好肯定是不对的,如果都是美好而没有沉重,它就没有深入到人性的最根本处。所以我觉得像《活着》这样沉重的书,以第三个人听主人公叙述的方式展开,一个人在经历了人生的风吹雨打后,坐在田埂上跟陌生人平静地甚至美好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这种场景设计,会把人的悲伤缓解下来。假设是余华老师,坐在那听一个老农民讲自己过去人生几十年的经历,如果没有这样的场景设计,读《活着》会有崩溃的感觉,因为人生就是一系列的苦难。但《活着》开场就碰到老农民在地里安静地耕地,当他用一个老人孤独的身影陪着老牛讲述人生故事的时候,已经消除掉了紧张的部分,因为不管人生中遇到多少亲人的离世,遇到多少苦难,最终还是收获了一个平静的结局——人生所有苦难,终究回归平静。

这就是写小说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给读者缓冲。如果没有这种缓冲,读《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会觉得我的内心跨越不了那道坎。包括《许三观卖血记》,也是把生活中的美好和苦难揉在一起之后,给人带来了一种超越现实,但又无比接近现实的真实感。

主持人:您觉得和《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相比,《兄弟》的特别之处在哪儿?

俞敏洪:有两点。第一,人物性格决定人物命运,在这本小说中间得到了印证。这本书讲述了两个不同个性又相互信任的人共同成长的经历,其实真正导致两个人命运不同的是时代,如果一直在旧时代或者直接出生在新时代,他们两个人可能就不太一样了。不看夸张的、好笑的东西,这其实是一本对真实时代变迁的描述。

第二,这本书描绘了一种情景,就是人不能百分之百地把控自己的命运,但是又能够局部地把控,这种情景给人带来了比较深刻的思考,而且道出了一种底层逻辑,就是两个共同成长的人,彼此之间的关系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可以互骂“王八蛋”。

主持人:有读者评论说《活着》比较像《老人与海》,《兄弟》像《百年孤独》,余华老师怎么看这个评论?

余华:评价太高了。《老人与海》是我非常尊敬的小说,圣地亚哥和《活着》里的福贵,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一样的。我问过老俞,我说你两次高考没有过分数线是真的吗?他说是真的,我也两次高考没过分数线,但我就放弃了。

电影同班同学结尾,同班同学电影片尾歌曲(7)

俞敏洪:你要是不放弃,就写不出今天这个小说了,中国历史上就少了一位大家永远都会念叨的小说家。

《兄弟》更适合18岁以上的人阅读,能理解得更加透彻。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是2006年底,当时分成上下两册,现在变成了一本。我认为《兄弟》应该是能够写进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本书,是从人物反映时代的一本书。任何一本小说,只要人物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就是好小说,当然前提条件是人物的个性和故事的描述本身也能够吸引人。如果光是描述一个时代,它是没有活力的,而光描述一个人物,不放在时代中,也没有活力。《活着》为什么能够卖得那么好,其实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背景放在人物身上的缩影。

电影同班同学结尾,同班同学电影片尾歌曲(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