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同班同学结尾,同班同学电影片尾歌曲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5-15 12:39:04

主持人:余华老师喜欢“混世魔王”李光头的形象吗?

余华:我非常喜欢这个人物。我也很喜欢宋钢,这次重读,宋钢让我好心酸啊。当时代剧变之后,大部分人不知所措,不知道前面的路在哪儿,该往哪儿走,宋钢代表了这样一个群体。李光头这个人物更有时代感,老俞有一点说得特别好,人物把时代带出来了,我的小说里为什么有时代,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这个时代,所以一定要写这个时代。作为一个作家,不要为了时代去写故事和人物,而是要为了人物和故事去写时代。就像老俞说的,这样的书,读者才会读下去,否则他们可以看一些别的书,看其它学术类的书。

主持人:您为什么特别喜欢李光头呢?

余华:因为他真的代表了中国八九十年代社会中的一种勃勃生机,虽然他有很多毛病是我们不该学习的,但他不是一个坏人,这点可以肯定。虽然这代企业家现在已经不多了,但他们走出了第一步,这个第一步很重要,我们不能否定。

《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他的新书里也提到了《兄弟》。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创始人之一丹尼尔·科恩也说《兄弟》是,“一本让你对小说重拾信赖的书,我的意思是说,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哲学的传承,因为它能够让你理解人类的灵魂,它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传承,因为它还能引导你理解社会的机制,以及人类的激情是如何被社会捕获、被社会利用、从而被社会塑造的。”我把这段话用在了腰封上。

俞敏洪:这有点学术化,我结合自身农村生活经历,从读者角度来解释一下。李光头身上代表着一种永恒的文学形象,这个文学形象以鲜活的个性贯穿人物的命运,但任何一个完美的形象都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这个形象的设定不可能是完美的,它必须有很多缺点。比如现在一个姑娘要想找一个完美的男人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接受这个男人存在缺点的事实后,依旧能够发现他身上的优点,这个人才是可以被接纳的。李光头作为一个男人来说也不算是一个坏形象,如果是一个道德水平超级败坏,根本无可救药的形象,这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不管是善的还是恶的形象,其实都是有某种大家公认的人性中永恒的东西存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形象持续下去。

这本书的名字叫《兄弟》,代表了兄弟之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最终还是要讲义气、守底线。虽然这种讲义气、守底线也会有破例的时候,但那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境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如果把他描写成一个在义气面前什么都不值一提的完美男人,这个形象是失败的。正是这种不完美的人物形象和某种信条的坚守,加上鲜活的个性和时代互相呼应,导致李光头变成了一个在我心里比较永恒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肯定比宋钢要鲜活很多。

宋钢代表了大多数人,但大多数人在历史中淹没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个性,也没有对自己个性的突破。宋钢可以代表中国一大批要面子的、不愿意突破的知识分子或者中产阶级人物形象,他们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放弃自己,但等到最后没有办法终于打算走出家门时,已经错过了这个时代留给他们的机会,这就是我对这两个兄弟的总结。我觉得其中最重要、最感人的还是这两个兄弟从小到大的成长,以及在最关键时刻的相守,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李光头在县政府前收破烂的时候,宋钢每天背着自己的老婆,拿着一盒饭和李光头一起分着吃,他俩就这样一人一半吃了两个月,直到被宋钢老婆发现。

主持人:宋钢是大多数人的代表,也是一个老好人,有非常多读者喜欢他。大家评论说,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宋钢能不能不死?

余华:我写第一段的时候,提到李光头想要去太空游览一番,那时候他突然就想到了宋钢。李光头那时候很空虚,宋钢死了以后,把李光头的很多东西也带走了。我还写了一句话,“一棵小树烧出来的灰也比宋钢的骨灰多。”

当我写完第一段的时候,宋钢已经死了。后来我在修改的时候曾经有人提过一个建议:你一上来就写哥哥已经去世了,直接把结尾告诉了别人,是不是不好?小说要有一个留到最后的悬念。但我坚持这么写,我有自信就算没有悬念读者也会继续看下去,一定要一上来就让人家接受宋钢已经去世的事实,否则别说是读者,连我自己都接受不了,所以我一上来就写宋钢去世。作者其实也是读者,我要让自己接受,首先要说服自己,如果自己都说服不了,如何让读者信服你。假设开头不写宋钢的死,很可能后面不会写他死,宋钢不死,最后整个结尾就不对了。虽然作为读者希望他不死,希望有一个好莱坞式的结尾,但作为一部小说,宋钢是为小说而牺牲的。

俞敏洪:我个人感觉,小说的张力最终不管是以喜剧还是悲剧结尾,都必须带有遗憾。如果安排兄弟俩达成和解,最后李光头跟宋钢一起做生意,两个人都发达了,这种小说不会有人看。人生或多或少是不完美的,所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没人知道,小说情节的安排,就是让人阅读时有张力以及带有遗憾的回味,不管你多么喜欢宋钢,他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是这本小说比较好的安排。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希望所有的宋钢都活下去。

电影同班同学结尾,同班同学电影片尾歌曲(9)

主持人:《兄弟》中也有很多好玩的桥段,让人读起来又哭又笑。“好玩儿”在您的生活中重要吗?

余华:当然重要,和老俞一起喝个酒,这就叫“好玩儿”,不同时代“好玩儿”的概念不一样。我当年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是一边拔牙一边写小说,那个时候还不是双休,是单休。周日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叫上三个人一起打“80分”。但到了北京就没办法,北京大,找另外三个人难,所以就开始看体育比赛。“好玩儿”的事情要自己寻找,它不会自己跑到你这儿来。

俞敏洪:那个时代造就了你。我们那个时代,80年代初的时候,没有手机、短视频,没有抖音,也没有地方消耗自己的时间,所以读小说可能就变成了业余时间的乐趣。

余华: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我们那时候没小说,拿到一个小说没头没尾的,前面少十几页,后面少十几页,那书都不知道传过多少人的手,而且那帮孙子坏,读完书,页掉了也不粘上去,然后在下一个人那儿又掉一页。那个时候读小说是很奢侈的事,尤其是外国小说,后来我上高中,你上初中的时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出版了。

俞敏洪:四大名著我读过《水浒传》,还是半本,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开头就是林冲火烧草料场。

电影同班同学结尾,同班同学电影片尾歌曲(10)

主持人:两位老师觉得那个年代给你们带来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余华:我们要感谢我们生活在这样两个不同的时代,我们穿越了这两个时代,经历了这两个时代,这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个反差之大,难以置信。

俞敏洪:我想说两个点。第一,一个苦难的时代,也可以留下弥足珍贵的传承和历史的记忆。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时代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梁晓声、路遥、余华、陈忠实等等,他们给那个时代的记忆带来了文学和文化上的创新,当然这种创新需要有另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来接纳。如果没有拉美的时代,就不可能有《百年孤独》这样的传世之作,如果没有清朝的出现,没有曹雪芹本人从贵族到落魄,就不可能有《红楼梦》这种伟大小说的诞生。我想表达的是,不能因为这样的情况,就觉得我们应该留住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留在小说中。比如西南联大时期,我们因为赞叹抗日战争期间知识分子的绝地反击,就偏执地认为只有这样的时代才能出现优秀的知识分子,这其实是不对的。

第二,一个时代的变迁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无论是政治秩序还是经济秩序,都必须要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这是我们国家的宗旨。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未来的小说会慢慢缺乏描写这种大时代变迁的广阔和悲伤,更多描述安宁时代下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个人的成长历程。某种意义上,余华老师描述的时代其实已经过去了,究竟能不能写出不断繁荣时代下的人生故事,也是对余华老师的一种考验。实在写不出来也没办法,我就跟他喝酒,反正我也写不出来(笑)。

主持人:李光头或者宋钢如果生活在2022年,他们的命运会有什么变化?

余华:李光头肯定就消失了,他过了新世纪以后,两千零几年的时候,来不及变成烂尾楼就被时代淘汰掉了。

俞敏洪代际之间的取代是必然的。李光头面对现在的高科技能生存下去吗?

余华:不可能,像他这样不讲规矩的做法是行不通的。90年代讲规矩肯定是死路一条,但到了现在,不讲规矩的企业家根本就不可能活,因为社会的规矩已经建立起来了。

俞敏洪:越来越明显了,我1993年领新东方执照的时候用了大半年时间才办下来,现在办一个公司,一周就能完成所有手续。也就是说,国家在逐渐走向规范,这样对人能力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尤其在面对高科技,互联网、制造业转型的时候,李光头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第一代草莽企业家,生存下去的难度是非常非常大的。

主持人:宋钢这种比较踏实、靠谱,循规蹈矩的好人会更吃香一点吗?

余华:不会。假如宋钢现在是40来岁的人,他过得不会好,但也不会差,因为他是循规蹈矩的人。但如果他已经60多岁了,那他的命运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因为前面的机会已经失去了,现在不会再给你提供那个机会了。所以要看宋钢是哪个时代的人,如果还是过去那个时代的人,宋钢在今天也不会过得好。

俞敏洪:现在这个时代会给宋钢这样的人更多生存的余地,毕竟现在老老实实工作的人一定有生存的一席之地,这和原来改革开放初期要重新寻找生路的状态是不太一样的,宋钢这样个性的人适合安宁的、温馨的生活状态。很多人问宋凡平那一代人的命运,你稍微讲一讲。

余华:宋凡平和李兰就是我们的父辈,他们也经历了那个时代,但他们没有我们幸运。他们也经历了改革开放,生活本应该变得越来越好,但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宋钢一样,假如宋钢40多岁,那应该能过得还不错,毕竟国家有一些基本的保障,但是60多岁以后,就没人会雇佣他了,因为年龄偏大了。

写宋凡平和李兰两个人那段的时候我觉得很感动,包括我在写李兰接到宋凡平的信,说他要来上海,李兰天没亮就起来等。那个地方我写了几页,就写等待的过程。那个时候宋凡平已经死了,当她下了车后,两个像从垃圾堆里出来的孩子告诉她爸爸死了。我写了好几页李兰的反应,她一直在忍受巨大的痛苦,她会有倒下那一刻,什么时候倒下?后来我找到了最准确的地方,就是宋凡平送李兰去上海治病前,他们终于去拍了一张全家福,拍完出事以后没有取,是李兰从身上找到了发票,她带着李光头跟宋钢去照相馆取照片,取了以后不敢拿出来看,走到桥上拿出来看了一眼,人就倒下了。

俞敏洪:宋凡平在你的小说里是一个完美男人的形象,有没有一种故意美化的概念?比如一个小说里至少有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余华:这是我当时写作觉得比较困难的一点,就是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地方让我写宋凡平身上的缺点,因为他不是李光头这样可以从头写到尾的人物。当一个人物在这个环境里出现的时候,只能写他在这个环境里的表现。

电影同班同学结尾,同班同学电影片尾歌曲(11)

主持人:除了宋凡平这个配角之外,俞敏洪老师有什么其它印象深刻的配角?

俞敏洪:余华把刘作家和赵诗人的那股文人酸味彻底写出来了,尽管夸大了,但确实没有打开眼界和人生的文人或多或少都有点这样的表现,余华老师之所以现在没有这样的酸味,是因为他打开了文人的视角,闯荡了江湖。

余华:我当年在海盐的时候其实也是这样,比他们稍微好一点点。

俞敏洪:余华是观察县城所谓的当地文化名人得出来的人物形象的典型代表,所以那个让我感觉印象深刻,因为我或多或少也经历过那种酸。我身边有些人到今天为止,明明已经当上了教授,但这种酸还没有全部排除掉,有时候还会比较强烈,任何人刺激他一下,说他不好就会暴跳如雷,这种人大有人在。

余华:这里面让我特别痛快的是,李光头把这两个所谓的知识分子的“劳动人民本色”给揍出来了。

俞敏洪:对,这句话最经典。

电影同班同学结尾,同班同学电影片尾歌曲(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