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中开展的地道战,写进了军史,写进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历史。《冀中的地道战》是1997年语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这篇课文,燃起了学生们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们从下便树立起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抗击侵略的意识。
过去人们只知道地道战的故事,这次来到冉庄地道战遗址,我们又掌握了另外一个史实,这就是:是著名作家孙犁把地道战写进了文学作品。
抗战期间,孙犁一直生活在冀中根据地,根据地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件,留给他很深的印象,并反映到他的作品里。他曾说过:“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地留在我的印象里,和我的思想、情感融合起来,成为一体。”
有一次,孙犁辗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蠡县某村一个干部,对抗战工作都很热心,家庭生活也是和和睦睦。但从1939年春夏之交开始,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宿整宿的不回家。妻子起疑心了,以前即便开会,到半夜或天要亮时,总是回家的,问他原因,总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妻子不了解详情,夫妻常常为这事争吵,一家人也不像以前那么和睦了。直到有一天,妻子和婆母、小姑子晚上跟踪他,发现这名干部到村里一间闲置的草棚后就不见人影儿了。后来经过家人再三追问,他才说明了情况,原来最近敌特活动厉害,为安全起见,他在草棚的地下挖了一个洞秘密藏身。后来,这名村干部挖洞藏身的故事在全县党员、干部之间秘密传播,人们争相效仿,普及到蠡县的各个区、村,这也是冀中地道的最初由来。
孙犁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短篇小说《第一个洞》,发表在1943年5月19日《晋察冀日报》上。据考,这是最早以文学形式描写冀中“地道战”的作品。
从地道中出来,我们的思绪依旧沉静在地道战的雄浑壮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