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港人不记得的过去,《麦兜》都记着。
消失的民俗。
抢包山是香港长洲起源于清朝,由海丰人流传过去的民俗活动,距今已经两百多年历史。
《麦兜故事》里,麦兜本来想成为奥运冠军,谁知道跟着师傅学的是再也不会举办的“抢包山”。
但70年代,因为频频发生伤人事故,抢包山活动被取消。
有趣的是,《麦兜故事》里申请复办失败的桥段,却真实在2005年复办的抢包山比赛中呈现。
这是《麦兜》带来的一点温情。
《麦兜响当当》中,麦太带着麦兜北上到武当山练功,仅有开头20分钟和最后10分钟的背景在香港,中间笑点缺少和拼凑感越来越强,形成一种割裂感。
《麦兜我和我的妈妈》成为了一个全国小朋友家喻户晓的名侦探;
《麦兜·饭宝奇兵》中,麦兜成为拯救世界的地球英雄。
麦兜从一个永远不会成功的loser,草根逆袭。
可观众都懂:
猪还是那只猪,但里面装着的,并不是那个“麦兜”。
麦兜,在“北上”和“港味”中尴尬着。
于是有人说,别为难了,不如别拍了吧。
麦兜系列至今已5年没有了新的电影上映,甚至在这个20周年的日子,也没有重映的安排。
麦兜,被遗忘了吗?
所谓的港味是什么呢?
不是那些茶餐厅,菠萝包的符号标签,而是不起眼但坚韧的烟火气和“人气”。
Sir注意到。
麦兜系列中,曾闪现过长大后的麦兜的样子,麦兜或许长大后成为了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