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本片也是继《天若有情》之后陈木胜的乘胜追击之作,当然要沿用《天若有情》最为成功的故事元素——即穷小子与富家女相恋,不得已只能被迫分开。只不过它比《天若有情》更具有现实意义,着重描写了这种错位之恋另一种可能产生的结局。
这部电影就总体来说没有《阿郎的故事》那么精致,在人物的感情铺垫上也不如前者那么细。当年陈木胜与杜琪峰的差距在于,只要电影里的出场人物一多,陈木胜镜头里男女的浪漫爱情便会打了折扣(这在后来陈木胜的电影里也可以见到),特别是后来阿美突然患上了不治之症,纯粹为了煽情而煽情,而成为两人重修于好最大阻力的阿美父亲(刘兆铭)也显得有些脸谱化,于是他避短扬长,只塑造好一个人物,那就是莫少聪饰演的阿洪。
陈木胜不仅对阿洪一角的心理刻画把握得十分准确,莫少聪也对这个角色吃得很透,譬如他与回到香港的女友再次重逢那场戏,他假装成放荡不羁的浪子,还与剧组女演员玩起了暧昧,背地里却黯然神伤,仅这一场戏就表现出了得不到阿美的阿洪既恼怒又自卑的复杂情绪。
另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当阿洪的亲生儿子犹如从天而降之后,他从浑噩度日的消沉再到努力向上的转变,是整部电影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影片最后一场戏,为了证明自己绝对可以担起父亲责任的阿洪以玩命替身为代价换取赡养费,选择从十几层楼高的地方无任何保护措施跳下,在其下落过程中,陈木胜刻意放大了那些惨烈的细节,让悲情和感染力在这一刻达到了极致。
尽管《带子洪郎》和《阿郎的故事》都是在打亲情牌,都让父子之情看起来是那样的不平凡,但前者却远远没有后者知名度高,在香港电影史上也不算占有太过重要的位置,究其原因在于莫少聪和陈木胜的票房号召力比起周润发和杜琪峰还是要稍逊一筹,还有就是影片是在模仿《阿郎的故事》,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创新之处,另外口碑和票房也决定本片未能成为一部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