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一位名叫辛沪光的23岁江西姑娘就要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她精心准备了一首音乐交响诗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
没过多久,这首音乐交响诗就在学校引起了轰动。
时隔不久的1958年,两个名叫何占豪、陈钢的年轻人又在上海音乐学院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正是这两部作品传到东欧,被誉为东方音乐中的“二珍”。
辛沪光创作的就是家喻户晓的蒙古音乐交响诗《嘎达梅林》。
一个江西姑娘,怎么会喜欢上蒙古族音乐呢?
辛沪光有个蒙古族同学叫美丽其格,受这位同学的影响,辛沪光慢慢喜欢上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才开始了蒙古族音乐的创作。
美好的大学时光里,辛沪光与单簧管专业的包玉山相恋。
毕业后,她怀揣对蒙古草原的向往,追随包玉山前往内蒙古歌舞团,后来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包玉山则在呼伦贝尔盟报社当记者。
1968年,包玉山与辛沪光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取名“那日松”,也就是三宝。
三宝从小就流露出异乎寻常的音乐天赋,当时收音机里播放歌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三宝听几遍就能记住。
辛沪光有段时间好奇自己的唱片会无缘无故地丢失,后来才知道是三宝偷偷拿去听了。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想不喜欢音乐都难,三宝3岁拉琴,9岁练习作曲,从此与音乐结缘。
有一次,学校组织元旦演出,小三宝心血来潮写了一首曲子,连懂音乐的母亲都赞不绝口。
以至于学校老师听完有些怀疑:“这么好的曲子,是你自己写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