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五音不全,唱歌也总跑调,所以,也就很少唱歌,但不等于我不爱听歌。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流行歌曲最盛行之时,我先后买了上百盒录音磁带,把个小书架放塞得满满的。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磁带放进录音机里,边干活边听歌。本世纪初,我去东海的荒岛上参加东海大桥施工,简单的行装中,就夹带了五十多片歌碟。
声音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鲜活的反映,在我们的身边,就充溢着无数美妙而富有魅力的声音,吸引着我们,感动着我们,雨后春笋的破节声、山间的凤涛声、高塔飞檐上的铜铃声、雨打芭蕉的叮咚声、石间溪流的汩汩声、邻村传来的鸡鸣声,还有山石的滚动、海浪的拍岸,无不动听。
更还有那给人带来享受,并引起心灵共鸣的歌声,无论是响彻土建工地上的打夯号子,还是山卯远处传来的“花儿”“酸曲”;无论是舞台上歌手们的高歌,还是荡舟于湖面上的童声,无不引起我内心的亢奋和满怀的激情。
歌曲,有多种,有浪漫、抒情、豪迈、鼓动人心之分,也有抒情、叙事、歌颂的区别。有的歌,只要听过一遍,就永难忘怀;有的歌,一经传唱,便风靡天下;有的歌,短短几句,便能令人热血沸腾;有的歌,更能催人泪下。
在我的有限记忆中,我最早会唱的歌,是《志愿军军歌》。因为那时,我父亲正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还有一首,是朝鲜歌曲《在泉边》。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是我在上北京七一幼儿园大班时,有一次,幼儿园里组织活动,正当几位阿姨身穿朝鲜衣裙为我们演唱这首歌时,我们班的一位女同学突然大哭起来,还不停地喊着“我要爸爸,我要爸爸!”一位老师连忙搂住她,不停地安抚她,并把她抱到园长室。随后,当我们得知她的爸爸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牺牲,长眠在异国他乡时,整个热闹的会场顿时就陷入一片沉静。突然, 不知是谁起的头,台上台下,全都唱起了《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歌声响彻整个会场。由此,我也就永远记住了《在泉边》这首歌的第一段歌词:“……有一位战士背着脸儿,怕羞似的在洗衣裳。我们偷眼朝他一望,哎呀洗的太不像样,虽然是害羞也还是把话讲:快让我们帮你洗吧,快让我们替你帮忙……”以后,尽管时光流逝,但每当我一听到这首歌时,都会想到那位失去父亲的女同学的哭声,都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而最令我激情澎湃的,是电影《上甘岭》中的《我的祖国》这首歌。记得,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杭州市西湖小学的大操场上。当我们看到坚守在坑道里的战士们唱起“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好山水好地方,条条大路多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时,我的泪水也禁不住夺眶而出。那时年龄虽小,但爱国之情却油然而起,这就是歌声催人动情的魅力。
其实,引发我泪目的歌曲,又何止这几首!
记得是1963年前后,收音机里在播放新闻后,都要播放一段《国际歌》。每当我听到这雄壮激越的歌曲声时,内心都会随之热血沸腾,激情满怀。
1965年,我在汉阳剧场看了电影《怒潮》,当电影中演到因受到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打击,农民协会主席送特派员离去时,荧幕上响起一位渔鼓老人唱的《送别》这首歌: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树下,心里几多知心话;出生入死在一起,风里浪里同甘苦。
半间屋前川水流,革命的友谊才开头;哪有利刀能劈水,哪有利剑能斩愁。
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风里浪里你行船,隔山隔水望君还。”我顿时热泪盈眶,为革命遭受的波折感到扼腕痛惜,也为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所为而愤怒。记得当时,这首歌也成为当时年轻人最常哼唱的歌曲之一。
电影的最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民暴动再次兴起,电影又借助那位渔鼓老人唱起了《一支人马强又壮》的歌曲时,歌曲那壮烈的旋律也强烈地引起我的兴奋和共鸣:
“太阳出来呀一呀点红,江上跃起呀一呀条龙;一支人马强又壮,闹得南山一片红;
太阳出来呀照呀四方,南山呀好汉呀血气刚;不为钱财不为官,专打土豪开粮仓:
太阳出呀来三呀丈三,穷人呀心里火呀一般;举刀举枪闹革命,农友分地又分田;
共产党领导呀闹呀革命,南山北山呀一片红;打倒军阀反动派,铲除地主和豪绅。”电影情节随着歌声步步进入高潮,也引领着我们越发心潮澎湃!
1965年暑假,我去北京,父亲的战友负责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电影拍摄的后勤保障,他便带我去北京体育学院田径馆观看拍摄现场。
当时,正在拍摄反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屠*共产党人的《戴镣长街行》这一片段。整整一个上午,“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这首歌在拍摄现场反复播放。看着那些演员们一遍遍投入地表演,我也由此记住了那段催人泪下的歌词。
在另一个摄影棚里,是“九·一八”事变的拍摄现场,那首悲怆的《松花江上》,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我的老家就在东北沈阳,我的祖辈亲人,就深受“九·一八”之害,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首歌,自然也就深深地融入我的血液。无论何时,只要听到这首歌,我的心就会随之一阵阵痉挛,就会潸然泪下,就会生出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在我们的时代,有着无数动人心魄的歌曲,只要用心去倾听,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从中感受到无限的动力,就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就能激发起对祖国无比的热爱。
人的生命离不开歌声,歌声也升华了人生。每一首好的歌曲是不同人生阶段的真实写照,催人奋进。歌声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只要爱生活,就会热爱歌声。有了歌声乐的陪伴,我们生活才会发出更为绚烂夺目的色彩,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温暖的爱抚……
一首能够打动人心的好歌,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记忆深刻。在我的记忆中,无数首好歌都能令人潸然泪下,但最催人泪下的还是1972年上映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这部电影曾打动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电影中花妮、顺姬姐妹的悲惨命运,影片中旋律优美、哀婉动听的歌声更感动过无数观众,令几乎所有去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泪湿衣襟。甚至许多影剧院还事先向观众提示:进场观看电影时,最好要带上手帕(擦泪用)。
“卖花唻卖花唻,卖花姑娘日夜奔忙,手提花篮上市场;走过大街穿过小巷,卖花人儿心悲伤。
一片赤诚无限希望,培育鲜花多芬芳;卖去鲜花 换来良药,救治母亲早安康。
金达莱花满山开放,新花长在河岸旁;多少泪水灌溉土壤,浇得百花扑鼻香。”这歌声,感动了无数观众,影剧院里抽泣声一片。
还有那首在1974上映的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映山红》,也是极为感人肺腑,令人动情:“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歌声,叩人心扉,动人心旌,催人泪下,至今传唱不衰。
前年夏天,我去齐齐哈尔泰来县江桥抗战纪念馆拜谒英烈后,又去了扎龙白鹤保护区参观。一进景区,就听到路旁扬声器里传出《丹顶鹤的故事》的歌声,这是颂扬扎龙保护区的一位叫徐秀娟的养鹤女孩为了救一只深陷沼泽的丹顶鹤而牺牲的歌曲,歌声如泣如诉,令人痛彻心扉: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再也没来过,只有片片白云为她落泪,只有阵阵风儿为她诉说。”
往往,一首好歌令人一生不忘,时时激发人的奋争之情。每当一个人独处时,都会情不自禁的低声轻唱,解除了满身的疲惫和沉重的负累,给生活带来平静和快乐,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净化了人的心灵。
一首好的歌曲,她的光芒炫目隽永,神韵飞扬。如果这歌是茶,那一定是一杯余味绵长的茶;如果这歌是诗,那一定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如果这歌是一幅画,那它一定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只要品味,就能品味出其中醇厚的滋味来!
如今好听的歌曲很多,但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感人肺腑、催人奋发的歌曲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