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马思聪(前排左一)和中央音乐学院各院系领导与苏联等外籍专家合影
1950年6月17日,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举行成立典礼,马思聪作关于学院教育方针的报告。典礼音乐会上演出了马思聪《祖国大合唱》(第一乐章)和为迎接全国政协召开而创作的管弦乐《欢喜组曲》,后者被贬为“形式主义”作品,被“撤演”至2007年,长达近60年之久。但马思聪本人并未因此受到任何负面的影响。
翌年5月,马思聪任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团长,出席“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与捷克广播电台乐团合作演出了他本人创作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57年2月,德国指挥家戈斯林执棒中央乐团演出了马思聪《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由作曲家本人独奏)。
1953年冬,马思聪参加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鲜慰问团,在天寒地冻的广场,为全副武装、席地而坐的志愿军战士演出。
1956年马思聪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在一起
马思聪特别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认为“视唱这一门功课是学习一切音乐(学问)的基础”。为此,他亲自编写了一本《视唱练习》教材(凡一百首,上海新音乐出版社1953年10月第1版)。迄今为止,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之院长亲自作曲编写出版《视唱练习》者,唯有马思聪而已。
一批出自马思聪门下的当代中国小提琴家有:梅振强、陈宗元、黄豪业、温詹美、余富华、阿克俭、杨宝智、彭鼎新、林耀基、刘育熙、盛中国、向泽沛等,而在这一串名单之中还应当包括卓明理、黄晓和、马思宏(马思聪的九弟)和马如龙(马思聪之子)。1945年2月,马思聪为重庆育才学校举办募捐演奏会,并为该校音乐组的杨秉孙、陈贻鑫和杜鸣心等同学辅导小提琴、钢琴和乐理等功课。
当年,马思聪给学生每周上两次课。上课时话语较少,示范较多。他非常重视音阶和琶音练习,强调运弓“用力与放松”、音响与音色的对立统一的艺术观念。
在林耀基的心目中,恩师马思聪是他从事小提琴教学“永远尊奉的圭臬”。林耀基继承了马思聪小提琴教学的美学思想和杨柯列维奇的教学法,形成林耀基小提琴教学“匀准美”的核心概念,并总结出人体与乐器、弓与弦、左手与右手、部分与整体、用力与放松、动与静、变化与稳定、空间与时间、感情与理智、个性与共性等一整套对立统一的关系。林耀基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小提琴家和青年才俊:胡坤、薛伟、郑凯林、童卫东、徐惟宁、谢楠、陈允、柴亮、于兵、贾红光、顾文蕾、夏小曹、李传韵、高春艳、路路、杨天娲、杨晓宇、陈曦、高参、刘霄、陆威、张堤、张瑛和劳黎等,为祖国的小提琴艺术事业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5年初,马思聪应邀出任华沙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中国钢琴家傅聪获得本届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佳演奏奖。翌年,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其间演出了马思聪的《淮河大合唱》《山林之歌》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独奏:盛中国)。1957年11月,马思聪应邀出席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活动并访问苏联音乐家。1958年春,他应邀出席莫斯科首届柴科夫斯基钢琴、小提琴国际大赛,任评委会副主席。中国钢琴家刘诗昆获得本届比赛第二名。
1959年2月,《人民音乐》刊登《评马思聪先生的独奏音乐会》一文,否定马思聪演奏的西洋古典名曲及其作品《思乡曲》《西藏音诗》等。先生不与夏虫语冰,在年内,赴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南昌、广州和海南岛等地,进行为时两个多月的巡演;翌年夏,赴西北银川、兰州、西宁、酒泉、乌鲁木齐和喀什巡演。他深入工厂、农村,与业余小提琴爱好者座谈交流。而在宁夏贺兰山避暑山庄,马思聪还特意安排马如龙独奏几首乐曲,其中就有被前文指责的帕格尼尼随想曲第13首《魔鬼的笑声》。晚年在其“简历”中他自豪地说:“除创作及教学外,经常到全国各地举行演奏会,除西藏一省外,足迹走遍全国东西南北、各大小城市乡镇。”
1961年5月1日,马思聪《第二交响曲》由作者指挥中央乐团首演,并录制了唱片(中唱 DM-6110)。此曲被评为“一部具有成熟的交响思维的作品”(姚锦新文,刊于《人民音乐》1961年10月号)。
1954、1959、1964年,马思聪连续被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5年,马思聪当选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委员。
马思聪对祖国、对人民一如既往的赤子之心与热忱奉献;对世界文明和世界和平的贡献,不愧为人民的音乐家。
1966年,“文革”开始了。同年1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取消对台湾广播采用的开始音乐《思乡曲》……
出走异乡 魂归故里
马思聪在美国家中读乐谱
1967年,马思聪抵达美国后曾公开发表谈话:“我是音乐家……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说我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越轨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从中国出走了……”
客居美国期间,马思聪仍然每天黎明即起,每天坚持伏案创作3至5个小时,并保证每天练琴4至5个小时。他说:“追求我们伟大民族最美的声音这个高目标,一定努力以赴。”《李白诗六首》《唐诗八首》《小提琴二重奏50首》《阿美组曲》(合唱)《高山组曲》(弦乐队)《晚霞》(3幕舞剧)《第三小提琴回旋曲》《第四小提琴回旋曲》《双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歌剧《热碧亚》相继问世。这些创作成果,是马思聪对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最后的贡献,弥足珍贵。
1985年2月,中央音乐学院致函马思聪本人,对他进行彻底平反:“在政治上给马思聪恢复名誉,摘掉‘叛国投敌分子’的帽子,对马思聪后来和台湾的联系不予查问;撤销对他的作品演出和作为教材的禁令……”马思聪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表示:“希望不久我将可以重新驰骋在祖国土地上每一个角落,拥抱全体同胞!”
然而,天不假年。1987年5月20日凌晨,马思聪在美国费城病故,享年75岁。先生终于放下了他那支讴歌祖国和人民的如椽之笔,留下了他的未竟之志:谱写《九歌》(Ballet)……
1990年6月,马思聪研究会正式成立。同年10月3日,中国歌剧舞剧院在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艺术节中演出马思聪作曲的中国舞剧《晚霞》。1992年,马思聪的交响组曲《山林之歌》、小提琴曲《内蒙组曲》入选中国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2002年5月17日,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隆重揭幕。2007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马思聪全集》(凡七卷加《补遗集》,共10册)。同年,广州市新时代影音公司出版《马思聪音乐作品全集》(音响部分,13CD)。
先生或许未曾想到他于1937年创作的《思乡曲》(“城墙上跑马,掉不回那个头……”)竟会成为作曲家本人命运的谶语:30年后,背井离乡,流落异域;又40年后,飘扬过海,魂归故里:2007年12月13日,在《思乡曲》的乐声中,马思聪夫妇的骨灰,在广州市麓湖公园聚芳园安葬。人民音乐家马思聪终于回到了祖国、人民的怀抱之中。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