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感不止让你没有搞事业的动力,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影响你的日常生活,比如不想社交、不想恋爱、不想出门、不想动......甚至出现头疼、肌肉酸痛、精神萎靡、记忆减退的症状。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六个月,就可以判定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过度的能量消耗。除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情绪劳动都会带来能量消耗。虽然秒回手机信息只需要动动手指头,但时刻准备秒回信息的过程会使人长期处于精神上的“紧绷状态”。
除了精神上的“紧绷状态”,当代人特有的娱乐模式使我们的能量消耗雪上加霜,热搜、八卦、碎片信息不仅会占用大量休息时间,还会消耗大脑的能量,造成信息超载。
于是,你的能量从上一份工作开始透支,目前透支金额不足,不想看手机可能是你机体自救的本能反应。
6
匿名:#壹堆饭#壹读君,我目前在一个1.5线城市,23岁,发现自己现在恐婚恐育,连恋爱都恐。我之前有过两任男友:第一个家境普通,在这边最好的985读书,然后继续读研,能力强,前途一片光明,和我有共同语言,但价值观、消费观稍有不同;第二个家境还不错,但成绩不太好,刚从国外回来,在父母安排下就职,一辈子在父母的扶持下也会过的很顺利,与我价值观、消费观相当,却没有太多共同语言。
每次没谈恋爱时都觉得他们优点很多,但一开始恋爱,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平心而论,他们两位整体来说都是中等偏上的男生。但每次我都三个月左右分手。
现在第二个男友一直在等我考完研复合,我本来慢慢的觉得他变好了,但临近复合时又觉得不行了,我为什么就不能单着啊!但是我父母不允许我不结婚(主要我也不是那种可以一辈子单身的女强人),实在太困扰了。
ps.1.我的消费观是指不降低我原生家庭给予的生活水平。2.我还有点精神宅,只喜欢和两三个很好的朋友一起出去玩,不太喜欢到处交新朋友或和一大群人在一起。
壹读君:这位朋友和前面想脱单的朋友情况其实是一样的。最看重的择偶标准有两个:“价值、消费观”和“共同语言”。
如果遇到一个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男生,或者自己在这两个条件之间做出取舍,估计就不会这么困扰了。
“价值、消费观”虽然难改,但可以通过“财政独立”的状态化解矛盾,各花各的钱,且不干涉对方的经济活动,但是这种状态的前提是双方都接受这个理念。
“共同语言”也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所以,这位朋友的困扰还是不够喜欢。
当你真的喜欢一个人时,也就不在乎“价值、消费观”和“共同语言”了。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所以不要用“不结婚”刺激父母。
另外,不要小看自己,也许你将来就是个女强人呢?
7
匿名:#壹堆饭#请匿名:想听小君解读“中年危机”,到几岁算进入中年危机、有中年危机的人都是事业家庭失败的人吗?要建立怎样正确的心态,去相信还有希望?
壹读君:壹读君认为“中年危机”会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职场人身上,与幸福度息息相关。
加拿大“幸福曲线”理论创始人乔纳森·劳赫(Jonathan Rauch)曾经在很多国家进行幸福度测试。结果发现各个国家样本的幸福度普遍呈“U形”线。
这个“U形”线的底部就是“幸福曲线”的低谷,主要集中在中年阶段,无论贫穷、富有,中年的幸福低谷“雨露均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
我们心中的“中年危机”也许是工作不顺、婚姻不幸、交友不慎的生活危机;也许是脱发、皱纹、压力胖的外貌危机;也许是癌症、抑郁、英年早逝的健康危机;也许是All in。遇到连续累加的危机,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也会崩溃,当着众人嚎啕大哭。
但乔纳森的研究认为外部事件以及自身变化的影响只是中年危机的表象,中年危机的核心是对未来幸福的预期变低。从乔纳森对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测试结果看,越年轻的人越容易高估未来的幸福度,这种乐观判断是有生理学依据的。
年轻人的精力更加旺盛,经历过的负面事件少,且生命时间更充裕(距离死亡更遥远),所以他们更容易高估自己未来健康水平、事业发展和亲密关系的幸福度。但也有些年轻人负面阅历丰富、精力过度透支、天生不够乐观,会提前感受到“中年危机”,所以中年危机不能按年龄评判。
中年危机面前人人平等,事业失败、婚姻破裂可能加重中年危机的不良影响,但不能用来定义中年危机。
面对中年危机最重要的首先是平衡心态。很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人,会有“我最难”的想法,其实中年危机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只是大家的“课题”不一样。
其次要适度降低期望(不是放弃努力)。影响幸福感的不止是客观上的身体机能下降,还包括与体力、能力不匹配的主观期望。因为达不到期望会增加人的负面情绪,而超出“预期”则会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最后是增加有效社交。有效社交不是单纯认识更多人,而是结交那种相处不累、有正能量、不会轻易离开的真朋友。人到中年难免遇到至亲离世、失业、患病、离婚等负面事件,拥有几个不离不弃的挚友,会让人生的低谷阶段不那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