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3:终极无间》
另一个区别,我很早的时候认同点是在梁朝伟扮演的陈永仁身上,大家也应该都这么看的,「我是警察」很有代入感。但是我这次看的时候,沿着心智游戏的方向把弧线(比如从《无间道》发展到《无双》)拉出来,我发现这种点题和认同的操作应该是反的。

《无间道》
港产片中的「精神分裂」已经是一个绝对的母题,像《无双》《拆弹部队2》这些都是精神分裂,而这种精神分裂的文本源头都要追溯到《无间道》。
陈永仁是一个精神分裂,需要治疗,他的名言「三年之后又三年」,太感人了,今天我们无论是谁都能理解这个心理状态。《无间道》的故事从1991持续到2002,基本就是跨越1997的前后五年,应该是人物在替时代思考,为时代抗压,但是很徒劳。是谁让他三年之后又三年的?是那个看起来像他爸的黄Sir,但我认为这个角色恰恰不是一个慈父的形象,而是一个冰冷无情的技术性官僚,基本对应韩国《新世界》中的崔岷植,韩国人看他就是大大的坏。

《无间道》
那十年左右,香港的思维和文化变化很大,说天翻地覆也不为过,第一部出来的时候是回归后五年,现在是二十五年,正好是「五十年不变」的中段。这个时候再回溯总结历史,陈永仁太被动了,在警匪片 心智游戏这种全新的类型里,香港合拍片,以麦庄为首吧,呈现出来的首先是对香港警队的不信任。
陆剑青梁乐民的《寒战》也是这样,郭富城很帅但看着像伪君子政客,梁家辉扮演的鹰派似乎就更讨喜一些。这么回推的话,《无间道》的认同点,其实应该在刘德华扮演的刘健明身上,那种行动实践不是「我是警察」,而是「我想做个好人」,不是是什么,而是想什么、做什么。不能拍古惑仔了,拍警队总是安全的。
刘健明这个人身上有着很强的力比多,他和韩琛、Mary姐之间基本上就是一种俄狄浦斯关系,这人有点动物性,尤其是年轻时候陈冠希来演的时候。韩琛和刘健明是香港本地字头或龙头文化的一种血脉,也可以叫前回归时代的地头主义,都是拜关公的,你港英也压不住。

《无间道2》
但是第三部《终极无间》一上来,陈道明就在大佛前烧香说香港是没有黑社会的,就很巧妙了,我看到这句就一咯噔。那么好了,陈永仁是有这方面天然血统的,但他不认;刘健明是有后天血统的,他想认又不能认,最后发展到不知道怎么认,这里的关键是怎么认。正是这一点才需要精神治疗,需要躺椅。
《终极无间》里面,刘健明拿了陈永仁的电脑病例,把场景都过了一遍,这种治疗转化成了叙事。其实刘健明才是叙事的落脚点和认同点,这就是为什么香港合拍片打出很多巧妙的擦边球,打得非常漂亮,拿最近的《怒火·重案》来说吧,虽然安排了甄子丹扮演的那位正义的、嫉恶如仇的警官。但情感的落脚点还是在谢霆锋扮演的恐怖分子身上,《拆弹部队2》里的落脚点也是在刘德华那个角色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