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里面的神,也不再是指引迷途、救人水火的神,而是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代表。电影对神进行了否定与批判,成为典型的反面角色。上圣天尊是悟空最强大的对手,她认为天地间的秩序由其制定,她的意愿就是天地间的行事标准,她为了一己私欲为所欲为,总是寻求自身利益的扩张。
《悟空传》中的人物形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西游形象,人们不再能够通过简单的评判而将人物分为好与坏。神也存在很多缺陷,妖反而与人的情感更为贴切。这种对角色另类的解读,通过反类型化策略而强化了人们对自身矛盾的思考。
三、结构与主题的的关系电影《悟空传》采用线性的时间叙事,以孙悟空的“三生三世”为主线。悟空的一世是“魔王的故事”,第二世是失去记忆的齐天大圣时期,花果山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黑暗、恐惧弥漫的异质空间,但对于悟空、阿紫来说却是象征爱情、亲情、友情存在的“天堂”。但这个“天堂”很快惨遭覆灭,他们因为反抗付出了死亡的代价。
第三世的悟空学会了爱,他自我觉醒后的勇敢地反抗天庭,但反抗带来了更多的死亡与更大的浩劫,反抗带给他的是天命难违的无奈绝望,这让第三世的悟空形象显得无比悲壮。
菩提祖师告诉过悟空,”石心“终究是天界之物,没有了石心的悟空最后的灰飞烟灭,是因为绝望,对爱情、对抗争的结果的绝望。他的反抗有着确定的目标,但是没有现实支撑,离开现实语境后的“反抗”,只是让“反抗”自身成为宿命循环的象征,即使天机仪被击碎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因为还有新的阻碍出现,
在《悟空传》中,爱情是最高的主题,而每一段美好的爱情都会受到各方的阻挠。纯洁的爱情与残酷的环境间的对比使电影的情节得以更为流畅地展开。《悟空传》中的悟空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英雄,了解世间丑恶,同时也明确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悟空以一个战斗者的形象刻在观众的心里,这正是《悟空传》对经典的继承之上的另类解读。
四、反叛性的青春表达悟空和《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还有世纪之交的青年,他们是一体的。西天取经的人物群像,也是世纪 之交 中 国青年的社会镜像:大智若愚坚持理想的唐僧、深深掩藏感情与痛苦的八戒、迷失自我狂躁不安的沙僧,还有时狂时悲的那只猴子。《悟空传》替一代青年人苦苦追问:如何能在“小时代”做个“大人 物”?
今何在说过:”西游就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想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打打妖怪说说笑话那样平庸的故事。“ 《悟空传》的核心是关乎存在,关于人为么活着。而这正是刚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的青年面临的问题,因此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电影《悟空传》以针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描绘了一幅后现代式的青年亚文化图景。中华文明有着博大宽容性,这种恢弘的博大宽容性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绝对自信,产生了群星璀璨的辉煌文化历史。
后现代青年亚文化属于一种具有着强烈的边缘性、颠覆性、反叛性、批判性的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后现代的产物,这种亚文化必然继承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典型化等诸多特质,塑造了背离传统意义桀的颠覆性的人物角色。
《悟空传》折射出了作者对于这个社会的现象、现实、现状等的深刻认知,这也是蕴含于影片中的颠覆性的根源所在。同青年亚文化更加追求民主、自由、个性,是一种后青春期的形诸于逆反张力抵抗的强烈的反叛意识释放。《悟空传》充满了“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无若成魔,佛奈我何”的唯我独尊、藐视一切的过度放任,这正是反叛性的青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