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
—— 《当幸福来敲门》克里斯·加纳
豆瓣9.1分的《当幸福来敲门》,14年来被解读过无数次,有人说这是一部发生在办公场所以外的,最好的职场电影,也有人说它最坚实的内核就是励志和奋斗,还有人专注于剖析父子关系的真谛,更多的人用它来解读幸福。主演威尔·斯密斯凭借这部电影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以仅仅550万美元的拍摄成本,创造了全球3.07亿的票房佳绩,足见这部电影的精彩和优秀。
影片改编自美国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同名个人传记。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一名创业失败的父亲,妻子不堪生活的重负离家出走,他独自照顾年幼的儿子,忍辱负重努力奋斗,最终实现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股票经纪人的故事。
作为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巧妙的运用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旁白来增加叙事的真实性和连贯性;通过符号的隐喻烘托出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使得剧情的发展更有代入感;在主题升华方面大量的运用特写镜头和对比镜头,突出影片的思想深度和维度。
接下来我将通过旁白在电影中的应用,符号表达在电影中所蕴含的意义和镜头语言对电影主题的升华三个维度来分析《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的独到之处。
《爵士之王》电影图片
01 旁白在电影中的应用1927年的《爵士之王》标志着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从此之后电影就变成了一门由画面和声音有机结合而成的艺术。在通常只有短短一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旁白作为谋篇布局的手段,起到了交代故事背景,浓缩事件和时间,突出主题;叙述事情的发展;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情的作用,并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电影的创作当中。
一般情况下旁白都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来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的那个时空,并窜连整个故事推进和发展的脉络。比如排在豆瓣第一名,评分高达9.7分的《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部运用第三人称旁边的电影,有人专门统计过电影里的旁白共计27次,时长在1分钟以内的旁白有21次,旁白总时长18分24秒。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图片
而《当幸福来敲门》跟《肖申克的救赎》不同,影片里第一人称的旁白手法贯穿始终,“我”的运用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本身,让观众更容易进入到故事的叙事中去。
我还记得那一刻,他们全都看起来超幸福的样子,为什么我不能也满脸幸福?
—— 《当幸福来敲门》克里斯·加纳
◆旁白: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影片的开头,加纳把儿子送到托儿所后,隔着窗子看着孩子小小的身影,第一段旁白配合着父亲凝望儿子那充满爱的眼神缓缓开启,“我是克里斯·加纳,我活到28岁时才第一次见到我的父亲,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立下志愿,我长大了,为人父以后,我会一直陪伴在我的孩子身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加纳用了7个“我”。这样的表达方式即简单直接又接地气,就像是我们平时跟邻居站在楼下聊天一样,告诉对方我是谁,我多大了,我简单的人生经历,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前后不过几秒钟就跟观众们拉近了距离,既然加纳强调了“我会一直陪伴在我的孩子身边。”那么也就预示着,在电影剧情的推进中,他跟儿子之间会产生很多互动,而这也正是本片的看点所在。
在接下来的剧情里观众通过加纳的旁白,了解到了他的生活现状,描述他被拖走的车子时,他的语气听起来似乎很轻松,就像是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拿着啤酒站在你家的冰箱前,跟你诉说他违章被罚的经历一样。看似自嘲的表达方式,在接下来的大段独白后变成了生活的压力和重负。隔着屏幕都能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压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