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月,人们又重新忙碌起来,准备年货,是这个月最重要的事。
家人团聚之时,美食也四方云集。长江流域的人们偏爱制作腊肉,猪肉、鸭肉、香肠,在盐和时间的催化之下,这些肉类能够长时间存放,也多了一种别样风味。
糯米泡水,再蒸熟,然后放到一个大大的石臼里,在湖北,邻里乡亲们齐聚在一起打糍粑的声音,堪比春节时的鞭炮。
孩子们最爱的麻糖,也在这个时节开始熬制。
“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古人认为,这一天,阴气最重。在节气的安排里,人们聚在一起,用美食和欢声笑语,对抗这寒冷的季节。
跨过了“冬至”,白昼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这预示着新生与希望即将到来。
节气里的声音,既是时间悄然溜走的声音,也是万物奋力生长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以声音督促着人们劳作,但也总会找到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用相聚的欢声笑语,提醒着漂泊的人们归乡、归家。
早在商朝,人们就按照节气的指引来生活生产,在岁月的累积下,节气不断完善、精确,不仅指导着农耕活动,也塑造着民间的习俗文化。
如今,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生产已经超越节气:
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甚至连反季节的水果蔬菜都可以被轻松地培育出来。
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作用不断被弱化,但它的文化价值却愈发凸显。
节气的色彩、气味和声音,它充满诗意的名称,包含自然美学的元素,仍然吸引着许多人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