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将其描述为“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能为力、被抛弃、被威胁的感觉,一种仿佛置身在一个一心要对自己进行谩骂、欺骗、攻击、侮辱、背叛、嫉恨的世界中的感觉”。
目前中国也面临着现存文化的诸多矛盾,人与人之间的敌意不断增强,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阶层关系愈加紧张,就业压力加大,生活成本提高,社会诚信丧失,道德滑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处于焦虑之中。
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为民众提供对社会问题的想象性解决。电影是一个象征体系,是现实社会的隐喻,作品中的“高考”也是社会现实的一则寓言。高考的残酷,代表着当今中国社会竞争的激烈。
电影《青春派》则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想象性的解决办法,它告诉观众,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从而宣泄了民众的焦虑情绪,抚慰了社会心理,这也是意识形态的一个主要作用。
电影中的主人公居然虽然经历了挫折与彷徨,但是最终还是通过高考这一主流意识形态机制进入了理想的院校,让其家人感觉到问题得到了解决,未来一定前途光明。另一个人物——周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是亿万农村弟子的一个代表。
片尾字幕显示他以600多分的成绩考入了清华。这一形象存在的价值是,他让更为底层的农民看到,贫寒子弟拥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只要刻苦努力,就会有一个好前程。
而这些都不过是电影作为意识形态所提供的一种想象,但重要的是,观众真能从中得到想象性的满足。除了一种想象性的解决办法之外,电影还为民众提供了一次宣泄不满的机会。
作品中撒老师在批评齐明智时,对于富二代、官二代的提及正契合了普通观众的感受,不过电影也只是点到为止。
结语片尾字幕同样对这些富二代、官二代的归宿有了一个交代,一个留学美国,一个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对于北电毕业的导演刘杰来说,不免带有一种自我调侃的色彩。中国足球又一次成为发泄民众不满的替代品,这同样是意识形态运作的重要策略,用对一个对象的批评来替代本来更应该被批评的对象。
参考文献[1]郄醒加.谁的青春不疯狂——浅析《青春派》中呈现的高中生情感现象[J].学理论,2013.
[2]王泂杲.国产电影的青春题材创作分析——以《青春派》为例[J].汉字文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