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广岛之恋》是阿兰·雷乃1959年的作品,也是他的现存影片中拍摄最早的一部长片。这部电影集结了编剧玛格丽特·杜拉斯和剪辑师亨利·科尔皮,导演、编剧和剪辑都是“作家电影”流派的成员,他们强强联袂使《广岛之恋》获得了1959年的法国梅里爱电影奖、1960年的法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以及国际影评人联合会奖等诸多奖项和多项提名。
但是比获奖更重要的是《广岛之恋》凝结着三位“作家电影”流派代表人物的创作智慧,他们的默契合作使《广岛之恋》成为一部地地道道的“作家电影”,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作家电影”的创作风格:抽象的影片主题、对人主观世界的关注、人物全知角度的旁白,大量的闪回表现“双重现实”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的交错等等,这些这些都在阿兰·雷乃的这部代表作《广岛之恋》中相当鲜明的展示出来。
以上文字节选自《法国“作家电影”流派研究》一书。在该书中,作者对“作家电影”流派的代表作品,如《广岛之恋》《印度之歌》《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横跨欧洲的快车》的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作家电影”?
什么是“作家电影”?
-----
-----
除了形式不能有任何交流。
如果没有形式,
你就不能在观众中营造出情绪。——阿伦·雷乃
提到“作家电影”,就不得不提法国,就电影艺术来说,法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一直都是一个独特而不媚俗的存在,也是一片迷人的风景。它鲜明的特质既引人注目,也令人迷惑,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法国电影,传承着注重精神层面表达的法国文化特色,做了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尝试,一度颠覆人们对传统电影的理解。
所谓法国“作家电影”,意为“文学家拍摄的电影”,其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法国,以阿伦·雷乃、克利斯·马尔凯、阿涅斯·瓦尔达、阿兰·罗伯-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斯、亨利·科尔皮和让·凯罗尔为主要流派成员。
左至右:阿兰·雷乃、阿涅斯·瓦尔达……
作为一个团体,他们的作品从主题选材、叙事技巧、剪辑手法到台词处理,都有强烈的共性,都呈现出了与以往电影大不相同的地方。于是这批在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的艺术家们形成了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作家电影”流派。虽然“作家电影”流派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是导演们的主张及其作品不仅对法国电影的发展,而且对后世电影的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
新书《法国“电影作家”流派研究》正是以少为人知却对当代电影发展影响深远的“作家电影”流派为研究对象,从时代背景出发,剖析“作家电影”的前卫和迷人之处,无论是对文学和电影关系的解读,对七位代表作家的创作特点的总结,还是对作品的美学分析,都呈现出作者深厚的法文功底和文化素养,令人会心和回味。
《法国“作家电影”流派研究》
盛柏 著
定价:68.00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9年10月
作者介绍:
盛柏,先后在中国传媒大学、法国国立马恩拉瓦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博士后,2010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访问学者,2012—2013年法国国立弗朗什孔泰大学青年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法国现当代电影及导演创作风格研究。
电影的法国,也是文化的法国,因为导演为作家出身的特殊身份,书中梳理的“作家电影”的发展历程和创作风格,同时也可以与同时代的存在主义文学、人们的精神追求、法国人的民族特质、塞纳河的人文环境等链接在一起。“作家电影”所呈现的形式也不是单纯的线性叙事和声画同播,导演和电影的关系也更加复杂,总的来说,“作家电影”是以生活哲学、爱情哲学、对艺术和人性的态度等为内核进行的形式创新。
本文转载自:上海远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