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把一个人变成这样?当然不可能是基因注定。想要弄明白,还得回溯其过往的经历。
关于苏大强的过往,剧中交待得并不多,只是从很多细节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典型“女强男弱”结构的家庭,夫妻二人的地位并不对等。
但如果仅仅只是性格上的“女强男弱”,苏大强也不至于如此。
苏大强的职业是图书管理员,原著小说中提到,这是根据该单位代代相传的潜规则,接了去世父亲的班。
工作颇为琐碎,几乎无需社交,而且看起来,上升空间并不大。
六十年代左右,“主流”婚姻观念还有不同,人们普遍早成家、早育子,工作稳定的苏大强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对象,多少会面对邻里街坊的议论之声。
加上苏大强是家中独子,苏大强的妈妈担心苏家“绝后”,一直张罗其相亲。
值得一提的是,苏大强的妈妈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性格暴烈。苏大强这种很容易屈服于强势女人的个性,大半也是从小带来的。
苏大强有个重要优势——苏州的城市户口。在今天,这也许算不得是“条件”,但在那个“农转非”被人称作“跃龙门”的时代,他就有了一块重要筹码。
但悲哀之处就在于,单纯靠物质去吸引异性,只能作一时之计,不可能持久。
和苏大强见面后,苏母大失所望,但家里竭力动员,希望能借着大女儿的出嫁让全家沾光进城,尤其是能把弟弟带出去。但苏母怎么说都不情愿。
最后,是二老在苏母面前下跪,逼其就范。苏母才被迫嫁给了苏大强。
——等于是为了男孩的前途,把女儿卖了。
苏母如此严重的重男轻女,大约也是从那时起根植在心的。一来斯德哥尔摩症使然,二来也是种嫉妒心作祟——我年轻时得不到的,明玉也不能得到。
洞房花烛夜,苏大强发现一件让他很难受的事:苏母不是处女。
这事搁现在不叫事,但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他忍不住表达了一下情绪,却被劈面一个耳光打回来:嫁给你已经算你占便宜了,居然还敢挑三拣四。
原本苏大强没敢提这茬。但架不住外人疯传,苏母靠县卫生局一个小官的“关系”,在卫生所从临时工转正。
苏大强心里难受,把此事告诉了自己唯一信得过的人——母亲。然后直接造就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婆媳大战。
这一架,直接就把苏大强的母亲给吵去世了——天气太冷,她一下摔倒在地上的水滩中,冻病了,不治身亡。
还有更狠的。因为太过阴暗,就连原著中也没直接挑明,而是用了留白的笔法来引起读者遐想。
原著中提到,苏母靠着一个“有力人士”,解决了自己弟弟的户口和工作问题。
她自己可以靠着嫁给苏大强,名正言顺地解决户口问题,但弟弟不行。
再强调一遍,那个年代,“农转非”是极难的。最普遍的流程,是先有单位接收,把农村户口变更性质,挂在单位的集体户口上。如果没有关系的话,过程要持续数年。
而剧情中,这个过程是颠倒过来的——先把户口迁入城里,再调入工作单位。并且很快就办完了。
小说中还提到,苏明玉的身材相貌和父亲相差甚远,个头在家中也是最高。尽管因为苏母偏心,明哲明成从小的营养条件都比明玉好,但两个哥哥却都比明玉矮上一截。
以上信息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呢?
心灵困境
苏大强惨不惨?太惨了。
这个男人,在事业上毫无建树,被同事看不起;在家庭上,得不到伴侣的爱,得不到子女的崇拜;在私生活上,不光要忍受“被绿”,还要照顾“面上的和谐”。
窝囊如斯。
他这一辈子,都在等别人的尊重。但这是不可能的,大自然的规律是弱肉强食,弱者本身就不配得到尊重。
他强烈要求去美国,并非美国有多好,大儿子有多孝顺——他不懂英语,对美国什么样完全没概念——他真正的动机,是想在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同事面前扬眉吐气一波。
为此,还专门安排了一个饭局来“报喜”,当然最后全都黄了。
虚荣、自卑又敏感。典型的小人物。但相比许多电影中曾经塑造的,那些在逆境中还能寻一乐呵的小人物又有不同,苏大强这个人,是没有自己让自己开心的能力的,他只能去折腾别人找存在感。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得不到尊重,只能退而求其次,能得到身边人的重视也行。
尊重和重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大相径庭。前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而后者却总带有些“不得不”的意味。
他轮番提出各种各样明知儿女们做不到的要求,在令人崩溃的边缘疯狂试探,没别的,就想确认一下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感——快看,老子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