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
1894年张勋参加了甲午战争,后因兵败、部队被解散,投靠了正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张勋年龄比袁世凯大,军中资历也比袁世凯老,他投靠袁世凯属于带艺拜师,与其说他是袁世凯的属下,不如说是合伙人,张勋对袁世凯并不完全驯服。
此后,张勋随袁世凯镇压义和团,又调到北京当御前护卫,受到慈禧太后的亲切接见,官运亨通,1911年辛亥革命这一年,张勋已混成江南提督。
张勋认为,他的功名事业是大清给的,没有大清他什么都不是,他一直念着大清的好,笃定“生是大清的人,死是大清的鬼”,政治立场很坚定。
南京革命党发动起义时,张勋疯狂镇压,毫不妥协,敢剪辫子的一律*掉,清廷见他如此忠勇,任命他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这是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外,权势最大的封疆大吏。
张勋复辟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张勋的忠诚没能挽救大清,民国成立后,他在袁世凯的庇护下,驻军山东兖州,手下官兵仍留着辫子,见面用着大清的礼节,口口声声效忠大清。张勋不属于北洋嫡系,但属于北洋外围,广义上也算北洋军阀。
1916年4月,张勋任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驻军徐州,手下有定武军(辫子军)2万人。此时,张勋已经62岁了,如果没有袁世凯去世,以及之后的持续动乱,张勋复辟大清的梦,可能要随着他的残躯埋没黄土之中。
1916年6月9日,袁世凯去世后第3天,张勋召集吉、黑、奉、直、晋、皖、豫七省代表到徐州开会,商量对策。
老袁一死,北洋军阀失去了主心骨,各省督军比较迷茫,对未来感到担忧,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们要报团取暖,组成攻守同盟。
张勋
张勋这时候召集徐州会议,正中大家下怀,在这些督军们眼中,张勋憨直、大方、讲义气,刚做敢当,年纪大资格老,让他当带头大哥谁都服气,另一方面,军人干政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既然张勋不避嫌,督军们乐得让他顶雷。
一个憨直的人能混成督军,怎么可能?就像曹锟一样,人们都叫他“曹三傻子”,如果你真你认为他傻,那一定是你傻。“憨”和“傻”只是他们的保护色,褪掉这层保护色,一个个比鬼还精。
张勋召集徐州会议,是想当北洋派各督军的大盟主,成为北京政府、西南军阀之外的第三股力量,进而复活大清。他逢人就说“大清仁泽深厚”,试探各省对复辟的态度,大家知道他一贯如此,也没在意。
辫子军
9月12日,张勋召集第二次徐州会议,这次会议将7省攻守同盟扩大到了13省,公然打出了“固结团体,拱卫中央”的旗号,还成立了“十三省区联合会”,推举张勋为盟主。
督军们不仅要对付国会、国民党以及西南军阀,还企图与北京政府抗衡——敢破坏他们的利益,都是他们的敌人。
02
这里有一个问题: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继承了老袁的衣钵,为什么督军们不团结在段总理周围,而要把张勋推出来?
这就是段祺瑞的失败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