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翰文本是苏南书香大户,从小骨子里便受了太湖流域富庶书香子弟进则理学、退则风月的熏陶,加之聪明过人,于度曲染墨不止擅长,而且酷爱。只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走了仕途,才抑住了这个心思,把那些吟风弄月的才具用到了程朱陆王身上。——《大明王朝1566》
高翰文,一个从翰林院的编修被“严党”提升至杭州知府,限用一年时间去解决棘手的“改稻为桑”的国策,带着他的口号“以改兼赈,两难自解”轰轰烈烈地上任到了杭州,以为要干出一番大事业,难料最终却弄得如此狼狈不堪。
高翰文这个人物,不知说是他悲情,还是理想化,或是又因祸得福,再则结局又因性格而生。总之,他是《大明王朝1566》里矛盾色彩非常深厚的一个人,是现实与理想碰撞中最强烈的人,既不甘于现状,又对心中的抱负心存壮志未了的夙愿。
本是替严党办事之人,谁料又有着书生的“正气”,在上任中途被浙直总督胡宗宪拦住,一番衷肠诉至改了主意,决定“反水”,为民请命,不再同流合污,可是,官场的“至清”又哪里是你以为想脱身便可脱身的。
被当地几任官员和富商沈一石“设局”,利用人性的弱点,将他牢牢地牵制住,芸娘弹奏的一曲嵇康的《广陵散》便“降服”住了这位书生。
书生的共性是什么?清高、理想化、纸上谈兵、软弱,循规蹈矩,没有野性,自视甚高,不服指责,心存正义,又奈何现实的压力,能力和性格缺陷又配不上野心。
高翰文,正是有着标准的书生气,有理学的修养,却无世俗的痞气。
以至于沈一石们诬陷,莫须有地抓住他“风月场”的把柄,便只能任由妥协,放弃原则。
混迹于官场,便要遵守官场的“道”,什么是官场?书中这样形容:一旦为官,出则排场,入则“气场”,此谓之官场。
高翰文上任时,排场是有了,却无气场。
在他失败以后,胡宗宪真挚地说了一番话语:
“第一,你不应该出来当官,你的才情只宜诗文风雅,你的为人却一生也当不好官。第二,既然中了科举就应该在翰林院储才撰书,不应该妄论国策。圣人的书,都是给人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
一番话,直中要害,点破书生为官的困局。
若如此说来,书生为官,是否便都无法胜任,做不了大官,亦无法在好官与高位中两全?
对于《大明王朝1566》里的高翰文,有两个典型的成功例子:一是阿耐《大江大河》里由“书生”转变为“官僚”的宋运辉;二是阎真《沧浪之水》里不知官场规则被雪藏多年终于开窍,混到风生水起的池大为。
宋运辉初入职场也是一个愣头儿青,整日钻在书堆里不懂职场规则,得罪了人还不自知,后来在水*的“调教”之下以及长时间在“鱼池”里翻滚,这才慢慢变得圆滑世故,知道怎样坚守自己的原则之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还能在官场里游刃有余,成为“巨无霸”国企东海化工的一把手。
池大为也是一位书生,只知文青的那一丝清高与信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享受着那一份小小自由,不社交,不逢迎,做自己,可依然被领导雪藏多年,在残酷的现实和生活压力面前 ,不得不低头,学会改变自己的心态,从一介书生走出来,做一位具有“野性”的书生,到最后成为了体制内的大领导,拥有了人生的大自由。
可是,高翰文却无法在内心实现这种转变,相比于宋运辉与池大为的心态调整, 高翰文则更加“懦弱”,虽然高翰文在这场争斗中又恢复官位,却又依然是两派相争的牺牲品。
高翰文的结局虽然不能跟宋运辉和池大为相提并论,因为时代不同,所处的位置与选择也不同,但高翰文的“书生气”里却始终不具备为官的“野性”。
最后高翰文娶了歌妓芸娘,又利用芸娘的资产和人脉在江南做起了棉布生意,又成为了富甲一方的棉布大商,大有当年沈一石的作派,又似步着沈一石的轨迹在行走,可高翰文却永远成不了沈一石,也无法达到沈一石为商的境界。
在“倒严”以后,高翰文投靠裕王,也就是下一任的隆庆帝,又步入“官商相连”的地步,无论是清流还是浊浪,官商之间的合作,从来都未有善终。
高翰文虽是被迫“弃官从商”,但是他的初衷却是对于自己当年任官的为了心愿,他要看看自己所提的“两难自解”是否真的无法施行,这一步究竟有多难走,他要在商人的角度去看看民间的“实情”,去论证他当年为官的行为是否真的过于理想与仅限于纸上谈兵。
作者刘和平在《大明王朝1566》的原著里,显然没有直接答案,抄了一个沈一石,倒下一个严党,难道就没有另一个沈一石和严党出现吗?错的不在于任何一个人,而是在特定的时代之下的体制问题与根深蒂固的“不容二虎”的观念。
那么,现在的高翰文与徐党,却又是一个新的轮回的上演,如此生生不息。
2007年根据刘和平的历史小说《大明王朝1566》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上演,但反响平平,尘封十年,2017年再次回归以后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被观众们称为国产历史剧的巅峰。十多万人打出了9.7的高分。
里面的精彩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他的人物个性与人物命运,高翰文算其一,在他的身上,汇聚了官商的两种特质,实现了一种转化,在他为官时,他亲自查抄了富商沈一石的家,又亲历了这一场“阴谋”;他又弃官从商,又让自己变成了沈一石而不自知。
他的命运如何,或许站在他本身的立场来看,他在决定与朝廷做生意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也会终将有着沈一石的命运。可是,又如何能看到呢,因为人们在自己的认知里,总是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裕王也和嘉靖不一样,可他却忽略了,体制不变,天下大弊如此,个人永远也无法逃脱同样的悲惨命运。这才是真相。
真相往往残酷,却又不愿让自己承认,于是才有了这无尽的轮回宿命。
身处漩涡而不自知,无底洞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它到底有多深,什么时候才能到底,才可以触底反弹。
高翰文的“底”在哪里?他又会怎样面对他曾经看到过的沈一石的下场变成自己的命运?一部“轮回史”又开始了。
—End—
以哲学的眼光看世事,用国学的观点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