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现实
将上述所有幻想的剧情全部剥离,你会看到另一个现实的故事。
转学生朱同来到新学校之后,学习成绩跟不上,也交不到要好的朋友,每天要挤公交车上学。
早餐经常被拥挤的人群给搞丢了,就连豆浆也怕全都撒了只能快速喝完,衣服弄脏了也没办法,唯有被迫不拘小节。
片头中龙里实验小学的大蒜种植角落里,只有朱同的大蒜没有发芽,意味着他始终没有被接纳和认可,显得格格不入。
成绩不好,数学考试只有36分,不敢找家人签字。
一来是怕挨骂,二来是不想老人担心,他们年纪都大了。
灵机一动找小卖部的老板买了一支笔,试图让对方给自己签字交差,但被狠狠拒绝。
这个老板呢?
暗地里给很多学生都签过字。
连他都在排挤这个“转学生”。
家住得很远,所以总会面临迟到的风险。
站在门口那个喜欢在老师面前邀功的“小领导”,肩膀上有两条杠,非要朱同说出自己是哪个班的。
朱同不想说,因为他知道一旦说了,那犯错和批评就坐实了,毫无转圜余地。
于是,他只能逃跑。
过关斩将,好不容易摆脱了小领导,接着又迎来了收作业的小班长。
小小年纪就戴着眼镜,平日里的压力想必也不少。
黑板上写着“今日迟到:朱同”,好在这些字没有出现在校门口那个小领导的本子上。
牛老师让他去教导处李主任那里接受训话,那是问题学生的聚集点。
朱同认识了喜欢吹泡泡的贺娜,也与张秋成了朋友。
张秋借了两本朱同的教材书,垫在了即将要被他爸爸踢的地方。
果不其然,家长教训孩子的方式还是如此的野蛮和暴力,草率和漠然。
门口挂着达尔文的名人名言——敢于浪费哪怕是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那么,等在教导处门口的学生们,他们的时间是在被谁浪费呢?
为人师表,也并非都是因材施教的模样。
是不是所有老师都如此呢?
答案是否定的。
宋老师就与众不同,即便面对打赌吃笔帽的男同学,也没有狠狠指责对方往女同学脸上画彩笔道的行为,而是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危。
她是朱同生命里的一束光,会给没认真吃早餐的他拿来剥好的鸡蛋,还会在课堂上赞美他学习速度很快,生活能力极强。
那么,这种极强的生活能力从哪而来?
自然是从生活中而来了,因为他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朱同说,他妈妈不方便,姥姥姥爷身体不好,也不知道爸爸住在哪。
张秋说自己梦见爸爸被老虎吃了时开心地笑醒了,接着又对朱同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他觉得没有爸爸才是更好的。
从朱同的沉默,以及种种细节都表示,他生活在单亲家庭,由老人抚养长大,爸爸根本不管这个家。
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不是他。
在整部电影中,朱同一直寻求的都是被认可。
此前在宋老师那里获得过赞美,若是能在体育窦老师这里也被嘉奖,似乎就是一个三年级小朋友的人生巅峰了。
于是,朱同脑袋里幻想着他参与的广播操比赛获得冠军,刘诗瑶与贺娜同时为其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