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梗多花”的表达方式,书写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篇章,见证着中华文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 《今日新疆》特约评论员 沈雅屏 / 文
在同一条花枝上,既可以开出秀丽的桃花、娇艳的石榴花,也可以开出富贵的牡丹、清雅的荷花——“一梗多花”,这是哈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一种标志性图案,又像是一个恰如其分的修辞手法,让人不禁联想到在同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里,“56个民族56朵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簇拥成满园春色,焕发着蓬勃生机。
哈密刺绣以其纷繁的款式和精巧的技艺而独具魅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宝库里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当我们沿着彩线银针的走向探寻历史的经纬却不难发现,那一个个细密的针脚、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胜过万语千言,它们用“一梗多花”的表达方式,书写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篇章,见证着中华文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打开中国地图,位于祖国大西北的辽阔新疆,北、西、南三面都有崇山峻岭阻隔,唯有东面经河西走廊与中原大地相通,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使新疆与外界的交往联系天然地存在着东倾性。而踞守新疆东大门的哈密,号称西域“门户”与“襟喉”,自古就是西域与中原交流的孔道,也是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就拿哈密刺绣来说,从图案到技法,既融合吸收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又常见中原牡丹、江南荷花以及龙凤呈祥、孔雀开屏等汉民族传统图案纹样,并与苏绣、京绣在技法上一脉相承。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兼收并蓄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特性,深刻阐释了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捧起一件精美的哈密刺绣,就像捧起一本历史的教科书。它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更提醒各族干部群众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这些年来,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到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从哈密市委、市政府到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从企业、合作社到非遗传承人,都为哈密刺绣的保护传承、市场化发展、人才培养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智慧心血,让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也给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启示。
新疆各民族文化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的沃土。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怀抱中孕育发展的,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由7名哈密绣娘精心绣制的“哈密牡丹 绽放洛阳”刺绣长卷,曾在洛阳牡丹文化节上惊艳绽放。洛阳是牡丹之城,而牡丹也是哈密刺绣作品中的主角,两座远隔山水的城市因同一条文明的根脉而深情相拥,有力地证明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沃土中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融入时代融入生活。非遗来源于生活,也繁荣发展于生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必须紧扣时代脉搏、融入百姓生活。2016年,文化部在哈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一方面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文创设计相结合,让哈密刺绣与手机、时装、笔记本、冰箱贴等华丽邂逅,借助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势头广泛圈粉;一方面推动哈密刺绣亮相各种时装周、文博会,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也就答好带动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交出了优秀答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迸发出旺盛生命力。
银针穿梭描绘锦绣山河,彩线翻飞织就中华一家。哈密刺绣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里明媚芬芳,读懂“一梗多花”的美好寓意,就读懂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秘诀所在,就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