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司马光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司马光砸缸”是上了小学语文课本的故事,成为一代代小读者的榜样;他编著的《资治通鉴》是史学巨著,让他与司马迁并称“史界两司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保守派”。这些都是司马光,但这些不全是司马光。虽然时代赋予了他诸多标签,但隔着千年历史,在当代人认知中的司马光形象与面目显得遥远又模糊,甚至古往今来对他的解读多少带有不少偏见。
司马光究竟是谁?他还有哪些面向是不被了解的?人们有哪些地方容易误解司马光?2024年春,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宋史专家赵冬梅最新写作的《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由中信出版集团联合见识城邦出版。在这本书中,赵冬梅抽丝剥茧,通过对史料的层层剖析和梳理,拨开了笼罩在司马光身上的迷雾,在众说纷纭里努力为读者还原出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司马光。
《宽容与执拗》封面
在赵冬梅的分析阐述中,砸缸的聪明勇敢的儿童,“伟大的史家”都不足以囊括司马光全部,王安石的“死对头”和“保守派”这样的概括也带着不少信息遮蔽,让我们看不到比较完整、真实的司马光。在《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是宋人眼中恤民爱民的司马丞相,是古代孝子的典范、温和敦厚的友人,是坚刚勇毅的台谏官、保守稳健的改革者,是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名垂史坛的文正公,还是充满局限的大儒、宽容政治的“掘墓人”。
在《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开端,赵冬梅先从司马光的成长环境、家世出身讲起,然后对他初入仕途至崭露头角,再至成为股肱之臣,乃至走上宰相高位,一环一环细致讲述。司马光生于1019年,卒于1086年。一生跨越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这五个朝代,与其休戚相关的北宋政坛上的人物包括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苏辙兄弟等。书中也呈现了司马光与他们的互动、恩怨与纠葛。
时代如何培养司马光
司马光又如何影响时代
透过梳理司马光的个人成长史,赵冬梅深入分析大宋建国80年的兴盛与忧患,出路与困局。北宋微妙的官场生态、纷杂的政坛纠葛、错综的派系之争、突显的社会问题,乃至时代与个人所面临的困局与去向,也一并端了出来,可以说,全书既是司马光的个人成长史,也称得上是司马光参与塑造的时代传记。从中我们既能看到时代如何滋养、培育、塑造了司马光,同时又看到司马光是如何作用并最终影响了自己所处的时代。
作者以司马光为主角关联到他周围的重要人物如庞籍、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苏辙兄弟,主要事件如庞籍罢相、苏辙对策风波、司马光与王安石的较量,以及司马光的使命——编著《资治通鉴》等,由此辐射至司马光所处时代的官僚制度、官场生态、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生百态等问题。其中既有对司马光与恩师庞籍、挚友庞之道深厚的师友之谊的描写,又有对其在激烈变革的大时代下与各方势力间思想交锋、政治角逐的讲述,乃至对司马光怡然自得的著述生涯和其思想、德行、为人处世的立场进行的生动刻画,完成了一幅关于时代面貌的叙事长卷。
从二十岁中进士开始,司马光在宋朝官场上奋斗了四十八年。这当中,有十五年,他远离首都,退闲洛阳专事《资治通鉴》的编修。但赵冬梅提醒读者,万不可因此误认为司马光的官僚生涯中断了十五年。编著《资治通鉴》的学者司马光与从政的司马光,有着密切的联系。“治学”与“从政”就像是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无法分割,或者说“治学”本身也是“从政”的一种方式。对司马光来说,“得君”可以“行道”——如果皇帝接受自己的主张,那么他愿意留在朝廷用理想改造现实;如果皇帝的选择与自己的主张背道而驰,那么他只能选择通过学术来传递思想、教育皇帝、影响官僚。换言之,历史写作是司马光表达思想、参与政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