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司马光为主角讲述巨星们互动的历史
司马光和他所置身的北宋已经远去。隔着千年的时光,当代人要最大程度完整认识像司马光这样的历史人物,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障碍。但赵冬梅提醒,借助当时人的记载,我们还是有可能认识一个相对真实的司马光的。“只不过,要想得到真实的认识,就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抛开现代人的成见。如果你还是把‘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顽固派’这个成见堵在大门口,那就不用听我讲了,因为听也听不进去。我不能也不敢要求大家把这个成见彻底忘掉,只希望大家把它放在旁边,当我讲到那部分的时候,请你把它跟我讲的做一个心平气和的对比,看看哪种更合情合理、接近真实。第二,警惕史料的记载偏向。”
她为自己本书的写作设立了三项任务:第一,讲述一个人的成长史,揭示司马光的生命历程、政治生涯与思想变化。生命、政治和思想三大主题相互交织,理想、学术与现实相互激荡,共同构成了司马光六十八年的人生经历。他从二十岁开始官僚生涯,服侍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位皇帝,最终做到宰相,激昂过,低沉过,得意过,失意过,而忠君爱民之心始终如一。一个人做一时君子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君子。保持表面上的温文尔雅已是不易,更何况要做到至诚至忠、表里如一?司马文正公,这“文正”二字是如何炼成的,她希望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第二,讲述一段激烈变革时代的思想交锋史、政治斗争史。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大家所熟悉的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缠斗。“变”并不是王安石的发明,在王安石变法开始之前很久,现状必须有所改变,就已经成为大宋有识之士的共识。如朱熹所言:“只当是时,非独荆公要如此,诸贤都有变更意。”司马光也有相当多的变革主张。只不过司马光想要的“变”是在维持现状基础之上的稳妥的、渐进的“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改变”。而王安石的主张则要激进得多。哪一个更好,这里暂且不做评判。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称得上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们都是理想至上的人,如果不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如果现行政策违背自己的政治理念,那么,这两个人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高官厚禄,情愿退隐,情愿闲置。这样的两个人,即使成为政敌,也不妨碍他们给对方以公正的评价。第三,讲述巨星们互动的历史,揭示司马光与同时代其他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司马光时代的政治舞台上可以说是星光闪耀,有着“超豪华”的“演出阵容”。在司马光的故事里,有范仲淹、欧阳修、包拯,有王安石,有苏轼、苏辙兄弟,有宋神宗。是的,原来他们曾经在一起,曾经有互动。“我将怀着一颗仰慕的心,跟大家一起回顾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当然,在我的讲述中,司马光是毫无疑问的第一男主角。”
40幅高清古画让读者贴近当时的时代“面貌”
赵冬梅研究宋史逾30年,尤其在官僚制度、官僚生态、社会生活等领域有着深入研究。著有《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大宋之变:1063—1086》《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武道彷徨:中国古代的武举与武学》《千秋是非话寇准》;译著有《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等。赵冬梅还擅长将知识进行适当转化,对大众进行传播,比如她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北宋历史及相关人物,深受欢迎。在这本新书《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中,也体现了这一点。整本书具有轻松的叙事基调、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功底扎实而又贴近公众,没有一般学术专著常见的枯燥艰深面貌。在前言《 我为什么要写司马光》中,赵冬梅说自己“是个细节控,至少在现阶段,我相信历史学相较社会科学的优势就在于细节的真实、丰富与生动,所以,我的司马光传是充满细节的,希望不至于让读者腻烦”。
文字帮助读者了解历史,图片却能带领读者靠近历史。在这本书中,插入了司马光的肖像、《资治通鉴》残存手稿,以及与之相关人物的图像与墨迹等近40幅高清古画,让读者贴近当时的时代“面貌”,通过画面传达历史现场感,帮读者构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图文互证的讲述方式,能够让读者直观、具象地认识和感知历史。
(图片由中信出版集团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