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部分也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四种“读”中,即朗读、朗诵、诵读、默读,其中以朗读和默读最为重要,也最为常用。后期的无声阅读就是默读,有很多方法,学生需要经过系统的默读训练,达到高质量的阅读。但是,从教学实际看,朗读好像备受青睐,默读却有点“暗无天日”。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具体的默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没有掌握默读的技能,当然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
新的《课标》关于默读做了如下的要求:
1-2年级:学习默读
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 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6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默读何以能够提高阅读效率呢?
有声阅读要经过三个环节,视觉符号——声音——听觉信息——大脑信息,文字符号摄入眼睛,经过视网膜转换成神经脉冲,神经脉冲被传导到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进行脉冲信息解码,转换成声音,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输到耳朵,耳朵的耳膜再把声波转换生神经脉冲信息,脉冲信息传导到大脑神经中枢,再次解码。这样就基本多绕了几个弯。
默读仅仅经过两个环节,视觉符号——大脑信息。由视觉符号直接n转变为神经脉冲,传导到人的大脑,直接解码信息。前者阅读一段文本,前者要经过两三次的信息转换,而后者则是直接转换,因此速度大大加快了。
从有声阅读向默读转换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尤其低年级孩子,没有这种转换的自觉性,需要教师在课堂培训,更需要家长辅助在家庭强化联系,认真观察和监督,及时提醒孩子做好默读训练,正确默读,克服默读的错误做法。
如何系统科学的进行默读训练,如何检测默读的效果?这些内容我会在直播课程里面具体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