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的台湾老兵李同俊历经山河破碎、生离死别,却仍乐观地认为这一生很幸福。只不过,有个牵挂了76年的心愿,直到去世也未能达成。
故事向前追溯到1948年7月16日的凌晨,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管理员的李同俊彻夜难眠,甚至数次想到自*。
57年后,他在回忆录里写道,当日凌晨一点,突然听见有人敲门,心里又急又怕。打起精神开门一看,是李小姐。她的手里拿着一个纸包,装着两根金条。
几个小时之前,警卫队中校组长带人临检,在他的床底手提箱里找到30颗子弹,组长告诉他,私藏军火会被送到南京卫戍司令部看守所处理。
他知道是遭人陷害,可又百口莫辩,“不管怎么说,我也难脱嫌疑。”经中间人斡旋,组长答应天亮前如果拿150块银元及两根十两重金条作为交换,可以不送案。
回忆起给李小姐开门这一幕,李同俊写道:“正想问她,她却说,‘不必多说,争取时间’,转身就走了。”送出金条后,他终于安全。再躺上床时,已是凌晨四点。
回忆录里这段故事写了三遍。对于李小姐,李同俊除了感激,更多的是绵延半个多世纪的思念和遗憾。事后一年内,时局动乱,李同俊去了台湾,仓促间没能留下救命恩人的联系方式。
76年来,李同俊曾两次回到老家安徽,也在台湾、大陆多次寻找李小姐,但再无音讯。2024年初,李同俊在台湾省桃园市抱憾而去,他不会想到,去世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大陆有无数人在帮他接力寻找李小姐……
外公的秘密
李小姐的名字叫“李正鸾”。
李同俊的回忆录里夹着一张她的一寸照片。里面的少女侧着身,留着学生头,穿着和神情简单质朴。照片背后写着“李老师惠存,学生正鸾”。
李同俊回忆录里关于李正鸾的记载。受访者供图
2005年的一天,78岁的李同俊找到画像先生,为照片重画了张像。把画贴上后,他附上心情,“我虽想报答救命之恩,但未能如愿,只能记在心里,写在纸上,以做永久感谢。”
十年后,李同俊出了车祸,从此再也离不开轮椅。2024年春,他没扛过一次感冒,在台湾省桃园市的一家医院去世。他的外孙女圆圆翻开遗物盒里的回忆录,才第一次看到李正鸾的名字、照片和画像。
“找一个女生居然找了那么久,还藏了那么多年”,那天圆圆在灵堂里默默读完整个故事后惊讶不已。在回忆录里,李正鸾的名字居然和外公的母亲、妻子列在一起,是李同俊这辈子最想报答的三个女人之一。
李同俊回忆录里的李正鸾画像。受访者供图
李同俊1927年出生在安徽宿州,一天家里遭遇土匪,母亲逃到田里,在一棵大树下生下了他。
1937年,还是小学生的他被宣传队的抗日演讲所感染,报名参加了救国敢死队。他假装卖鸡蛋混入日军营房收集情报,成功了两次。
还有一次失败了,小组长当场遇难,他则被两个日本兵带到郊外等待“处理”,好在三位骑着马假扮日本兵的游击队员赶来救下了他。同记载李小姐的恩情一样,这三人的名字在回忆录中也被反复提及。
抗日胜利后,解放战争开始了,学校停办,家不能回,李同俊从郑州出发,一路跟着人群往南走,辗转到了南京。经表哥介绍,他在联合勤务总部第一被服总库谋了个二级管理员职位,处理文康器材及图书登记,也负责每周壁报收稿抄写工作。子弟小学成立后,李同俊改当小学教员。
故事发生的那一年,李同俊21岁,李正鸾15岁。李同俊回忆,两人认识是因为李正鸾常给壁报投稿写文章,只要她投稿,他都会刊出来。有时见面打招呼,会点头微笑。
事后的几天,李同俊遇到来中山室(文化休闲中心)借书看的李正鸾。李正鸾告诉他,金条是哥哥的,哥哥李铸新是总库人事管理员。那天夜里,她和几个同学在中山室看书,见组长带人检查,就躲在舞台幕布后偷听,知道了李同俊落难的事。
李同俊回忆当时李正鸾如此解释救人行为,“我不能见死不救,只有拿我哥哥的金条,才能救你。否则你会身败名裂,性命难保。”
书写这段故事时,李同俊常夹叙夹议,在他心里李正鸾是见义勇为的侠女,有着非凡的胆量和勇气,“为了救人,深夜一时,她不顾自身安全,一个女孩子手拿两根金条,走下约三百公尺长黑暗没有灯火的山坡小路,才来到我住的中山室,把金条给我。”
至于李正鸾为什么要救他,李同俊在回忆录里难掩疑惑,“李小姐救我命的表现,我感觉很突然,很惊奇,很感激,很想报答。”
然而他没有等到报答的机会,“为时已晚,不能如愿,时局使然,不是我所能左右的。”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元月,南京国民政府各机关裁撤合并,疏散撤离,人心惶惶。李同俊记得,李正鸾全家回安徽芜湖乡下老家,音讯全无,而自己随被服总库迁往广州,后又辗转来到台湾,在故事的结尾,他写道——
“救命恩人南京别,未留地址难寻找。
很想报答救命恩,恨无消息到今朝。”
加入这场找寻
读完故事的几天后,圆圆决定替外公完成心愿。
2024年1月16日,她在大陆某平台发帖“寻找外公70年前的救命恩人,李正鸾女士”,帖子发布后,收到了2.2万个赞,2661条评论,成百上千的私信也涌了进来。
有人建议找安徽本地的电视台,也有人说离芜湖不远,可以亲自去找。一位留学生提供线索说老家有一个与李姓奶奶很像的熟人,回国拜访最终发现不是。
4月某视频网站博主康呦喂也加入了找人大军。他去台湾省桃园市拜访了圆圆家。在回忆录里,康呦喂发现了最有价值的线索——李正鸾的哥哥李铸新的名字和职位。
一边,他在旧书网上找到一本联勤总部内部通讯录,售价1800元。简单说明情况后,书店老板免费发给他电子版。可惜里面没有李铸新的信息。
另一边他发现,国民政府在1946年到1948年期间做了一次南京的户籍统计,154万张户籍卡就由此诞生,现在都被保存在南京市档案馆里。通过一位熟识记者的帮助,在档案馆查到了李铸新的户籍——安徽当涂。
南京联合勤务总部旧址。新京报记者 黄依琳 摄
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今天的当涂县是安徽马鞍山市下辖。而据县志记载,中华民国年间,当涂曾隶属于芜湖道。李同俊的记忆没有出错。
8月7日,当涂家谱馆馆长王强接待了康呦喂。当涂家谱馆是个社会团体,里头堆着成排的家谱。康呦喂和馆里七八个志愿者找出一摞摞李氏宗谱,一页页翻。
然而这并不简单,在那个年代,家谱中的女士在世系图表中没有单独的记载,她们只可能出现在其他人的生平简介下面,比如谁谁的女儿或者妻子,得逐字逐句看才行。志愿者华姐记得,那天极为酷热,不少人的衣服都被汗湿,“希望能找到,不枉我们汗流浃背一回。”
那天热心寻找的人里面,还有本地商人李学高。他自称是宋丞相李纲的第41世传人,当地李姓据说都是李纲的后代。他记得1985年前后,自己姑妈家也有一个姓李的亲戚从台湾来寻亲,留下一枚金戒指。
李学高对找人的事非常上心,一有消息,就放下手上的事,跟着跑来跑去。海峡两岸分离的现状让他始终牵挂,“如果早日统一,也许不会造成老人终身的遗憾”。
8月7日那天下午,李学高又带康呦喂去了另一个李姓人数众多的自然村查找。可令人失望的是,那天如同大海捞针,一无所获。
康呦喂走后,王强成了下一个接棒者。他去几个李氏家族群里发消息,期待着能从家族脉络里打捞出线索。王强对当地各大姓氏家族很熟,寻根寻亲的事也参与不少。他觉得帮台湾老兵找大陆救命恩人,于公于私都是件好事,没有理由不帮忙。
王强猜测李正鸾家应该是个大户人家,原因有两个,一是一个女孩在那个年代有书念,二是1940年代家里有人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于是他侧重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家族谱系里寻找。
9月23日迎来了第二个突破性进展。一位老*打来电话说,上次找人的事,好像有点眉目了。
前一天,老*与一位小卖铺老板闲聊得知,老板与李正鸾打过交道。老板说,李氏家族正字辈的第四房第三支名字里都带有“鸟”字旁,他还提供了另一个知情人陈莲兰的住处地址。
当天,李学高和王强赶去见了陈莲兰。老太太今年92,与李正鸾同岁,她俩幼时住对门,也是一起念书的小姐妹。她认出了那张李正鸾少女照,也知道她后来在芜湖一家医院上班。不过,她最后一次见到李正鸾还是20多年前。
家族脉络理清后,王强再次翻出15本李氏宗谱,在最后一卷里终于发现了李正鸾的名字,在其父李以武的描述下有五个字,“一女名正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