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体温调定点解释发热的机制,体温调节中枢失常引起的发热特点

首页 > 政策法规 > 作者:YD1662023-11-08 07:57:30

生活启示录

A、看懂如下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医生在查体、问诊时会详细询问这些细节,因为这就是他们判断发热经过的依据,所以提供病情资料时不要怕麻烦,要好好配合并仔细回忆,尽可能详细的复述患病经历;

B、当发热处在不同分期时,背后隐含的疾病严重程度、处理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医患双方基于互相信赖的共同配合才能衍生出最佳的、及时的、专业的治疗方案。

一、机体如何表现出体温升高的呢?内部的调节通路如何?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该区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损伤该区可导致体温调节障碍。POAH主要参与体温的正向调节。内侧杏仁核(medil amygdaloid nucleus, MAN)、腹侧面隔区(ventral septal area, VSA)和弓状核(arcuate nucleus)主要参与发热时的体温负向调节。

其次、再明确一个学说,体温调定点学说。调定点学说是指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体温类似恒温器的调节的理论,即如何把体温维持在37℃这一水平上,调定点的作用相当于恒温箱的调定器,是调节温度的基准。下丘脑前部视前区的温敏神经元与冷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这两类神经元活动的强度依下丘脑温度的高低而改变,其变化的特点,呈钟形曲线。这两条曲线的交叉点,就是已经调试完毕的体温基准点,简称调定点。正常人此点温度定为37℃。若流经此处血液的温度超过37℃时,温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如流经此处的血温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

最后、调定点如何变化会导致发热呢?简要概述:外源性致热原进入机体,激活机体免疫/炎症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性发热介质提升调定点,调动机体反应即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最终体温升高。

---何为外源性致热原?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称为外源性致热原,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免疫/炎症细胞有哪些?主要有两大吞噬细胞系统,一是单核-吞噬细胞,二是中性粒细胞,外源性致热原进入机体后这两大吞噬细胞系统首先负责防御处理;其他的还有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肾小球膜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

---何为内生致热源?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由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中枢性发热介质有哪些?内生致热源进入中枢后调节中枢细胞产生的胞内调节介质,包括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有: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 PGE),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素(CRH),环腺苷酸(cAMP),Na /Ca 比值,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负调节介质有:精氨酸升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α-MSH)。

---何为机体反应?

当调定点上升时机体反应:畏寒、寒战、皮肤血管收缩、四肢湿冷,病人表现为怕冷,添加衣服或被子,四肢皮肤冰凉和苍白,频繁寒战,主要目的是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当调定点下降时机体反应:皮肤血管舒张、自觉躯体过热,病人表现为出汗,减少衣服或被子,四肢暖和,皮肤潮红,主要目的是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从而导致体温降低

机体通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过程,即通路,来调节机体的体温恒定。

二、发热的经过(时相)如何?

发热的经过大体分为三期:

---体温上升期:特点是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机体表现为畏寒、寒战、皮白,鸡皮疙瘩。

---高温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维持平衡;机体表现为自觉酷热、皮干、口渴。

---体温下降期:特点是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产热少于散热,体温下降;机体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温暖潮湿、衣服或被单被打湿。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