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咨询,编修家谱的时候六十以上去世的人可以用“殁”吗?
其实我们知道,家谱编修用词,古人就非常注重。五十岁及以下去世的人,用词“年”,书“卒于某时,年若干岁”;五十一至五十九岁用词“享年”,书“卒于某时,享年若干岁”;六十及以上,用词“寿”,书“卒于某时,享寿若干岁”。
那么那个年龄段用“殁”呢?
有人说:皇帝死称驾崩;公侯、皇子皇妃死称薨(hōng);大臣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殁(mò)。
所以普通百姓去世的人,不论年龄段都可以用“殁”,书“卒于某时,殁年若干岁”。
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全对。因为《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所以老百姓死亡开始也不是用“殁”,用词是用“死”。
那么有没有用“殁”的呢?
在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妃子去世,用词“殁”,史书上也有不少去世的人用词“殁”。如:《国语·晋语四》“ 少者殁而长者存”,但是这里的“殁”,就不是正常死亡。
那么修家谱的时候到底能不能用“殁”呢?
现在百度百科给“殁年”的解释就是:死于非命(未及寿终而死)!
六十岁以上的人当然也可以用殁,因为不光六十岁,就是八十岁九十岁也有非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用现在的词义理解用“殁”没问题,但是谱书上记载离世的族人都是使用“殁”,那么以现在的词义让后人怎么看?
不要拿什么传统当借口,如果没有好的用词,就使用“殁”就算了,在有“年、享、寿”等词性比较“温和”的情况下,干嘛非得使用“殁”这种词性较“凶”的词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