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很迷茫,在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怎么可能能完成这样几乎可以称之为输入法的操作呢?
好在林语堂当年在 1952 美国为这台机器申请了专利,这些专利文件很好地保存到了现在,帮助我理解了明快打字机的运作原理。
明快打字机的关键在于这个看起来就异常精致的三级滚滚筒
这个大滚轮下,有六个中滚筒,而在每个中滚筒中,又有 6 个小滚筒,每个小滚筒有 8 个面,每个面有 28 个字模。
总共有 8064 个字符,可以完成常用中文、英文、数字甚至标点符号的输入。
打个比方,我们要输入一个“ 信 ”字,
首先找到键盘上的“ 亻 ”,按下,背后的一级转轮就会开始转动,带动二级滚轮,定位到所有“ 亻 ”存在的最后一级滚轮上。
再按下“ 口 ”键,整个转轮会继续移动,移动到含有这两个部首的 8 个候选字上。
在这台打印机的顶部有一个小窗,这是一个放大镜,会聚焦到这 8 个候选字。
最后敲下数字,选择你想要的候选字。
这简直和现代电子计算机最初的输入法逻辑如出一辙,如果你用过智能 ABC 之类没有什么词库的输入法,和这个明快打印机的体验应该是差不多的。
1959 年世界上第一台汉字电子计算机 Sinotype ,也是用类似于这样的部首检索输入,但显然发明这台计算机的考德威尔和远东语文学系杨联陞对于汉字的理解和林语堂之间差了至少几十个胡适吧。
因为这台电脑只能打出 2000 余个汉字。
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发现汉字笔画输入的冗余性,所以必须要输入每个笔画,才能完成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