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是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此诗之妙此诗之妙在于它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仅以寥寥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一个严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个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诗的遣词造句颇见功力。"苍山"对"白屋",山是苍色,屋是白色,二者遥相映照,便构成一个银白苍茫的世界。再以"远"和"贫"真(这里的"贫"是少、乏的意思)来点出眼前的空旷浩茫,准确地表达了从远处看到的景象。第三句中的"柴门"和"犬吠",既照应了"白屋",又是"白屋"的延伸,"吠"字,响亮有声,划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宁静,唤起了寂寥群山的回响,给沉睡的郊野带来了生气。
此诗争议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已语意明了,又加“主人”二字,本身句子就不通了,费解。
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有人认为主人后面还应有字。
也有人认为,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一般认: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想像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三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两句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两句是在“白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