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梅报春
清晨,人们从梦中醒来,窗外,传来一阵清脆的鸟鸣声,象微风吹过一串风铃,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好听极了。这就是白头翁的叫声。
白头翁是益鸟,专吃害虫。别看它只有巴掌大,不到一两重,从古至今,它名气在外。因其独特的“白头”形态,被人们认为是 “白头偕老”、“鹤发童颜”、“长寿”的象征。它是文人墨客的坐上宾,诗仙李白为它写过诗,清代姜实节《白头公鸟》诗曰:“霜鬓逢春可自由?老人端的为多愁。不知小鸟缘何事,也向花前白了头。”据说,三国时代,曾经有白头鹎落在东吴的宫殿前,孙权不知道这是什么鸟,诸葛恪回答,这是白头翁。从此它就有了白头翁这个名字。
白头翁的学名叫白头鹎(bái tóu bēi)是中国特有的鸟种。它的原籍在南方,不知什么时候就飞到了北方。我从小在银川长大,见过麻雀,乌鸦,没见过这种鸟。第一次见到它,是在2020年春节过后,新冠疫情肆虐,宅家二个月。有一天,百无聊赖的我打开窗帘,惊喜地发现楼下的老杏树开花了,密密咂咂的花丛中跳动着一种绿色的小鸟,发出银玲似的叫声。我打开相机,躲在窗帘后,咔嚓咔嚓,可拍美了。到百度上一查,叫白头鹎。从此,我一直关注着它。
白头翁很好找,它喜欢鸣叫,叫声婉转悦耳,富于变化。研究鸟叫声的科学家将白头鹎的叫声录下来,转换成时域波形图,结果显示,其叫声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称为鸣唱,由多个音节组成,听起来非常婉转悦耳,在繁殖期的雄性白头鹎会特别频繁地发出鸣唱;第二种称作叫声,相对鸣唱,叫声有短粗、单调的特点;第三种是警戒叫声,这种声音的特点为嘈杂、沙哑,发出这种声音时,情绪都较为紧张,带有报警和驱逐的含义。更为有趣的是,白头鹎由于分布广泛,南方的叫声和北方的叫声还有区别,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地区的群体叫声也不同,它们也具有不同的“方言”,就象我们人一样,同住银川,贺兰、永宁、灵武人说话口音不一样。如葵花子,银川人叫瓜子子,贺兰人叫献黄。
白头鹎非常好辨识,前额至头顶纯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耳羽后部有一个白斑,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显得非常醒目,象戴着一顶白帽子。上体橄榄绿色有纵纹,腹白色。从背面后,象一个大号的绿麻雀。有人说,白头翁是南方鸟,来到北方,冬天没吃没喝,把头就愁白了,这当然是戏说。据我观察,它的头上象戴一顶白帽子,是在长期进化中的自我保护。因为它的天敌掠食时,讲究一箭封喉,一着毙命。从背部看,白头鹎的白帽子,使它的天敌找不到它的头在哪里,不好下嘴。
有一天,在海宝公园的一片树林里,我听到一阵特别婉转悠扬的鸟叫声,心里一喜,这是一种新来的鸟儿。它站在髙高的树梢上,不停地鸣叫,太远,我盲拍了几张,相机上只有一个小黑点。回去放电脑上一看,竟是白头翁。我这才知道,它不仅有方言,而且在吸引母鸟时,也跟人谈恋爱一样,甜言蜜语,花言巧语。白头翁很羡慕人的生活,跟人很亲,常在小区觅食。今年3月,我在观湖一号小区外的大柳树上,发现了一百多只白头翁,它们在树上欢快的跳来跳去,大声地交流着,然后,成群结队地向中山公园飞去。
白头翁是一种寓意吉祥的鸟儿,我很喜欢它。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鸟》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人有一个家能遮风挡雨,白头翁需要一个家能哺育后代。没有鸟鸣的城市是寂寞的,待到银川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时,各种鸟儿们就能自由飞翔,舒坦天地间,闲适阅春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