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和日内瓦同时举行。近些年,中国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对包括湿地在内的生态系统进行大规模的保护修复,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通过与《湿地公约》缔约国广泛开展合作和交流,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作为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能为我们提供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环境、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中国有效改善了湿地脆弱和退化的生态状况,特别是一些重要湿地在改善生态系统功能、调节区域气候、维持清洁淡水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国内已拥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湿地植物2258种、湿地鸟类260种。同时,我国还形成了湖泊、沼泽和滨海等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技术模式。多年来检测和评估结果表明,这些重要湿地水质呈向好趋势发展,生物多样性丰度进一步提高,总体发展态势保持稳定,湿地保护为维护国家淡水安全、气候安全和生物安全作出了贡献。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国对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从国家和省级层面相继制定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和实施方案,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于202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湿地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的新阶段。可以看出,我国对湿地的保护工作是从系统性、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角度全方位开展的。湿地建设和保护工作,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亮眼的名片。
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与健康关系着人类的福祉。中国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以实实在在的绿色行动,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中国贡献。放眼未来,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为筑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作出努力,为营造美好人类家园、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书写新篇章。(央广网特约评论员、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鲁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