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蜉蝣于天地渺海之一粟翻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意思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4-05-11 21:21:21

“沧海一粟”是人人琅琅上口的成语,比喻事物渺小而微不足道,语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根本不是“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导致错误以讹传讹,误传千年。

《赤壁赋》共有前、后2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3年后,于元丰五年(1082年)写下的作品。当时苏轼是黄州团练副使,先后2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其中《前赤壁赋》便写于首次游览赤壁时,目前现存唯一的亲笔手书,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前赤壁赋》,可见原文写着“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并非是沧海一粟。至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有研究学者曾推测,可能是“沧”和“浮”字形相近,加上真迹只有少数人能看到,才会在传抄或出版印刷过程中误植。

报道认为,从语意来看,“沧海一粟”指的是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浮海一粟”则是浮在海面的一粒米粟,显然后者更具意境,也更加合理。对此,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坦言,可能是后世抄写错误,但其实上述两者意思都说得通,目前通行最多的版本是“沧海一粟”。

寄蜉蝣于天地渺海之一粟翻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意思(1)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去年8月就曾刊发文章《<赤壁赋>两处异文成因及文意重新解读》提到,与世传刻印本《赤壁赋》中的“渺沧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适”不同,较早的苏轼手书墨迹本作“渺浮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食”。

寄蜉蝣于天地渺海之一粟翻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意思(2)

文章认为,其实两处异文是文本传抄过程中因草书形似造成的讹误。通过对苏轼的语言使用习惯及文本意蕴的考察来看,手书墨迹本应该更符合苏轼文章本意,这或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转自: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