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语一场秋雨一场寒有科学依据吗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4-07-26 09:19:38

文/张家康

书语一场秋雨一场寒有科学依据吗,(1)

1936年10月,*在陕北对斯诺说:“今天我如果需要的话,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古文。”*的这种自信来自他所储备的古文知识,来自他得心应手、信手拈来的古文,包括诗词联语的创作。*青年时代创作的诗词联语,情感充沛,文采斐然,忽而沉郁,忽而奔放,忽而典雅,忽而通俗,反映出诗人独特的审美个性,透显出诗人寻求真理,改造中国的心路历程,更是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一面镜子。

孩儿立志出乡关

1910年秋,17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意愿,就要离开闭塞的韶山冲,走向外面的世界。父亲原本只希望他成为一个能识文断字,会记账算计的土财东,可*志不在此,父子二人为此少不了抵牾和冲突。如今,父亲在亲友的劝导下,终于同意他走出韶山,外出求学。他因此而如愿以偿,为表白自己的心志,为让父母相信自己,他特意在一张纸条上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上: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的原作者是一位名叫月性的日本和尚,原诗是:“男子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后来,一个叫西乡隆盛的人又改写为:“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改写的是西乡隆盛的诗,把“男儿”改成“孩儿”,把“死不还”改为“誓不还”。

*在东山小学堂读书时,他的文字写作功力得到许多老师的肯定和赞赏。他的好友、东山小学堂的同学萧三回忆说:“这个学校每个星期天的上午都要由教员出题目,由学生各自作一篇文章,作完后整天休息。*同志每次都认真为文,成绩很好,他写的‘言志’‘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全校有名。”

书语一场秋雨一场寒有科学依据吗,(2)

◆少年*。

东山小学堂有位留学日本的音乐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介绍了一首日本歌曲《黄海志战》,歌词是:“麻雀歌唱,夜莺跳舞,春天的绿色田野多可爱。石榴花红,杨柳叶绿,展现一幅新画图。”这首歌曲是日俄战争时,日本打败俄国的欢庆歌曲。*称它为迷人的歌曲,那句“展现一幅新画图”,对他感触很深,说出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憧憬。

*喜读中国的名人传记,也把阅读的兴趣投入到世界。听说同学萧三有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前来借阅。萧三提出了一个条件,他出上联,*对下联,答对了,书就借给他。萧三的上联是:“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略一沉吟,答出下联:“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他们自此结成了好友。读完这本书后,*和萧三谈起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顾炎武说的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东山小学堂,*不仅和萧三,还和他的哥哥萧子升建立了朋友关系。后来,他们又同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萧子升比*高两届,他们的志向抱负、治学态度、品德修养都很投契。据不完全统计,1915年6月至1916年7月,*致萧子升的信件有11封之多,可见他们之间已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他们最喜在晚霞映照时散步郊外,赋诗作对。据萧子升回忆,一次在湘江边散步时,他们曾经合写了一首诗(萧为萧子升,毛为*):

“萧:晚霭峰间起,归人江上行;云流千里远,

毛:人对一帆轻;落日荒林暗,

萧:寒钟古寺生。深林归倦鸟,

毛:高阁倚佳人。……”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字游戏,很难说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可萧子升倒认真起来,几十年后他还在他的书中质疑:“我是否见到毛提到的佳人,我现在也记不太清楚。”

会当水击三千里

1917年暑假,*与萧子升怀揣半块铜板,步行游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城,历时一个多月,行程九百里。萧子升对此有详尽的叙述,*也是印象深刻,他在1936年10月对美国记者斯诺谈起了此事,他说:“一个名叫萧瑜的学生和我作伴,我们走过这五县,没有花一个铜板。”

这种游历的方式也被称为打秋风,或者用现在的话说是实践野外生存法。走出长沙的第一天,他们便去拜访近郊的刘姓绅士,这是位告老还乡的翰林。拿什么做见面礼呢?想想,他们合做了一首诗。*说了第一句,萧子升说了二三两句,第四句由*续上,一首诗就这样做成了:

“翻山渡水之名郡,

竹杖草履谒学尊。

途见白云如晶海,

沾衣晨露浸饿身。”

来到刘翰林家,门房把他们的诗递了进去。不一会儿,刘翰林把他们迎入房内,上上下下地端详着这两个年轻人,称赞他们的诗好,字也好。当*告诉他读过《十三经》《老子》和《庄子》时,刘翰林更高兴了,从衣袖里拿出一个红包赠予他们,里面是40个铜板。他们一下子由身无半文的“叫花子”,变成了囊中鼓鼓的“富翁”了。几天后,他们到达宁乡,在玉潭河边欣赏景色,并共同赋诗一首,其中的得意佳句,萧子升依然记得清清楚楚:“云封狮固楼,桥锁玉潭舟。”

来到安化,他们两次拜访年过花甲的劝学所所长夏默庵,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拜访,老先生终于开了门,但却把一副对联的上联放在了桌上:“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俩人看了看,商量了一下,很快便写出了下联:“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这下联对得绝妙,典出《晋书·惠帝纪》:“帝又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又《幼学琼林》:“为公乎,为私乎,惠帝问虾蟆。”老先生交口称赞,当晚留宿了他们。

*曾经在游历中写了许多诗作,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多已散佚,流传下来的仅有一首残诗:“骤雨东风对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这首诗缺失五、六两句。

书语一场秋雨一场寒有科学依据吗,(3)

◆*诗词《沁园春·长沙》手迹。1925年*离开韶山赴广州,途经长沙时写的这首词,抒发了蕴藏在青年*胸中的远大抱负。

1958年9月,*在阅读文物出版社的《*诗词十九首》中的《沁园春·长沙》时,特意在“到中流击水”句旁作了批注,其中说:“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有学者推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正是*那首残诗所缺失的两句。

青年*在湖南一师曾组织了一个类似斯巴达性质的团体,先后有20个左右的同学参加。他们有时到近郊农村作长途旅行,作忍饥挨饿,耐寒抗暑的锻炼。*俭朴的近似寒碜的生活,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给了他一个雅号“毛圣人”。他在此时已抱定改造学术,改造中国的宗旨。*在给亦师亦友的黎锦熙的信中说:“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正是这种信念激发了他的不懈的斗志,乃至终生不渝,他在日记中写道: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青年*相信,“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敢于担当,舍我其谁,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豪情壮志汹涌于胸。两年后,当他走出湖南一师,投身五四运动时,这种历史的担当就更为坚定不移了,他写道:

“咳!我们知道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君行吾为发浩歌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日本政府强加给中国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举国愤慨。湖南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读罢,在封面写了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以此衡之,*是愤而发声为诗。

书语一场秋雨一场寒有科学依据吗,(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