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语一场秋雨一场寒有科学依据吗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4-07-26 09:19:38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刊印的《明耻篇》封面上题词明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也就在这个时候,与*过从甚密的易昌陶同学因病去世了。5月23日,学友会为他举行了追悼会,*为他写了一幅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6月25日,*在给湘生的信中,附录了《五古·挽易昌陶》。

*悲痛良友去世过早,社会上失去了一个人才,同时又为国家命运堪忧。悲愤交集,写了这首五言古体长诗,全诗38句。“踯躅南城隈”,漫步城外,犹如眼前。“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相约远游,可如今你却零落而逝,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呀。“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东有日帝,北有沙俄,中华民族处于忧患之中。“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荡涤”外侮的使命,落在我们这些虽是“浮贱”的万千学子的身上。

青年*在湖南一师时,曾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长沙第一联合中学的罗章龙以“纵宇一郎”的笔名回信约见。他们很快便在湖南图书馆见面,聚谈融洽,就治学、处世、改造社会等,进行了广泛的交谈。自此,他们经常相聚畅谈。一次,他们来到湘江边的一个名叫朱张渡的渡口,这里因南宋学者朱熹、张栻由此渡江讲学而得名。他俩在这里讨论了朱熹、张栻在湖南的思想影响,共同欣赏了朱熹、张栻赫曦台留下的联语,并共写了一首诗:

“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

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

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

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书语一场秋雨一场寒有科学依据吗,(5)

◆1920年1月28日,进步团体“辅社”同仁游北京陶然亭时合影。左四为*,左六为罗章龙。

1918年4月,罗章龙准备东渡日本求学,新民学会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他饯行。*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了一首送别诗:《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给罗章龙送行的那天,新民学会的会员们的情绪很高,不少人赋诗惜别。*在罗章龙登上轮船前,将装在信封里的这首诗交给了他,内里还附有临别赠言:“若金发励,若陶在钧,进德修业,光辉日新!”这是*对好友的期待。“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胸中日月常新美”,这就是*的人生哲学,把宇宙看作一粒米,乃“小小寰球”也。时局动荡容不得个人的瞻前顾后,胸中应有常新常美的追求。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1919年10月5日,母亲文素勤病逝,*闻讯立即从长沙赶回韶山。母亲是他品行的楷模,也是他少年时代最为至亲的亲人。10月8日,他在母亲的灵位前写成《祭母文》,这是篇较长的祭文,体裁古旧,与以往的旌表文字、墓志铭文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书语一场秋雨一场寒有科学依据吗,(6)

◆*含泪撰写了《祭母文》,这是表兄文运昌的抄件(现藏于*纪念馆)。

祭文中有:“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母亲的“盛德”在祭文里已有详尽的书写,而“恨偏”又是什么呢?所谓“恨偏”则是痛恨不公平,“恨偏所在,三纲之末。”人世间最大的不公平就是“三纲之末”的夫为妻纲了。*认为母亲为妻纲所长久的压抑,从而“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祭文把母亲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作为一个受压迫女性而予以同情。同时,*还作泣母灵联两幅: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常去恩师杨昌济家,每次去都是杨先生的二女儿杨开慧给他开门,杨开慧对这位比自己大8岁的青年特有好感。她说:“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

据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回忆:“一九二〇年……开慧经常向我谈起*的为人品质,连恋爱中的‘秘密’也告诉我。有一天,我们在留芳岭下散步,开慧告诉我她收到*赠给她的一首词。我问什么内容,她毫无保留地念给我听,并让我看了词稿。”这首词便是《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应该是*的初恋情词,青春年少,相恋相思,小有曲折,难以入眠,黯然神伤,牵肠挂肚,方才命笔作了这首词。1957年5月11日,*在给李淑一的信中说:“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指的就是这首词。

1920年冬,杨开慧与*结了婚。1923年6月,*去广州出席中共三大。会后回到长沙,主持湖南党的工作。12月底,中央通知他去广州,准备出席国民党一大,谋划国共合作的事情。又要别离了,杨开慧此时已带有岸英、岸青两个孩子,她多希望丈夫*能在家多住些日子。*知道杨开慧一人持家的艰难,也了解她的怨气、她的误会。临行前,他给杨开慧留下了一首词《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书语一场秋雨一场寒有科学依据吗,(7)

◆《贺新郎·别友》

词中的“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凄清如许”“天涯孤旅”,透露出别离情绪分外郁闷。*专注于大事,不屑于小事,于是,柴米油盐,育子持家的琐屑零碎的家务事,全由杨开慧一人操持,这样就难免不与“甩手掌柜”发生矛盾,这也是无可讳言的事实。

1924年6月初,杨开慧同母亲携岸英、岸青从长沙来到上海,住在今威海路583弄,自此,跟随*一起在上海、武昌、长沙等地生活,除担负家务外,还帮助*整理材料,誊写文稿。这段时间,他们少了离别的忧伤,生活也是比较安逸。1927年8月下旬,*因策划和组织秋收起义,再次与杨开慧离别,没曾想这一离别竟成永诀。“开慧之死,百身莫赎。”闻知杨开慧就义的噩耗,*痛彻心扉,成了他终生永远的痛。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