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不断改变增加着他的许多外形特征和精神内涵。
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的中华龙,基本就是明清皇帝龙袍上的画像形象,
最著名的实物就有故宫到处可见的龙形建筑、雕刻、绘画,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等等。
(清代乾隆时重修的北京九龙壁局部)
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暗合了我们古老民族对上天能飞腾、入水能潜游、山路能奔跑的追求。
龙是各种动物的综合体现:天空中最善飞的王者是鹰,所以龙爪就成了鹰爪模样。
陆地上最警觉敏锐、善于奔跑的,无过于鹿,龙角就是鹿角的幻化。
水中最善游的,自然就是鱼,所以龙浑身遍布鳞甲。
拥有海陆空最杰出动物的本领还不够,
被皇权利用成皇帝专属标志后,龙的形象开始变得威猛异常。
有不寒而栗的尖利虎牙、怒目圆瞪的警敏豹眼,有水中霸主鳄鱼的鳍甲和扇尾。
他们都是动物界不同领域王者的利器,充满人类的敬畏和崇拜。
如果再加上九道弯曲身材、四脚五爪暗合九五至尊的寓意。
龙就被皇帝垄断成只有皇帝一人才能拥有的徽标。
谁能想到,如此彰显皇帝威严的图腾,最初可能就是一条温顺的蚕宝宝。
(此是冷月参考相关出土文物的一家之言,浅薄处请方家指正)
形神质地兼具的玉蚕
人类在所有动物中,奔跑不如鹿兔、潜游不如鱼蛙、翔飞不如鸟蝶、长寿不如龟鳖。
就连生育能力也比不上猪狗。
人类文明初元的时候(石器时代),
多情善思的人就对人类不具有的这些能力充满了无限的崇敬。
尤其是面对死亡的无奈时,除了悲伤,更多的是恐惧。
通过观察,在当时有限的认知动物里,蚕是最神奇的动物。
不仅吐出的丝有保暖的作用,蚕的一生更是充满了神奇诡谲的变化。
柔弱的蚕虫竟能吐出好像永无止尽的蚕丝,然后把自己包裹在结实温暖的茧中。
在经历寒冬暴雪之后,竟然没有被冻死,还会在温暖的春天里,幻化成长着翅膀翩翩飞舞的蝴蝶。
实在太神奇了。
人们无法理解一条娇嫩柔弱的小虫,是经过什么样的魔法才会变成会飞的蝶蛾。
这种无法解释的神奇,让人无限渴望自己也会像蚕一样,死后还能获得更加美丽的重生。
于是,蚕成了人最初的图腾崇拜。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区出土——玉猪龙)
5千年前红山文化的辽宁地区,玉蚕开始往玉猪龙的形象过度。
褶皱的猪鼻,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最鲜明的是两扇猪耳。肥硕的身材连尾巴都隐没了。
人们对猪不挑食、好养活,还是家庭豢养动物里最能生养的特点,尤其崇拜。
于是,人们对猪产生了生殖崇拜,汉字“家”房子下的“豕”(豢养的猪),
很可能就是这个时期发明的。
这个时期的龙,是人们对自己不具有的能力,最原始的精神崇拜。
蚕的身躯,猪的面目开始结合产生了。说明人的超现实想象力,已经很发达了。
文明在逐步进步。
蚕的变异能力、马的奔跑速度、猪的生殖能力,都成了人的崇拜对象。
红山文化区内蒙赤峰出土的玉龙已经有嘴有眼,
最显著的,是明显带有了马背民族的特点——龙颈背上的龙鳍,像极了奔腾飘逸状态的马鬃。
于是“龙马精神”的最早写真,呈现出来了。
这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因为已经呈现出后世龙的大部分鲜明特点。
吻部昂扬不屈的斗志,眉目专注庄重的神情,颈背奔腾飘逸的神姿,含蓄弯曲的体形。
无不是后来龙的特点标志。被誉为“中华第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