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龙椅)
目前皇帝正装画像较早的是宋代的,唐代的皇帝画像最著名的是阎立本绘唐太宗的《步辇图》。
唐太宗的衣服和步辇上的装饰,也看不到龙的形象。
其他的皇帝画像,很多是后代人的伪作。
这幅宋太祖的端庄画像,是宫廷画师奉旨绘制,历史价值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可以看出,赵匡胤正装上没有龙形图案。
宋承唐制,推测唐代皇帝的正服也很可能没有龙。
但,他的椅子上,却清楚明确地有龙的形象。
龙至少在这时,已经属于皇帝的专用图腾。
(明太祖朱元璋正装龙袍像)
朱元璋是著名的集权皇帝,为了集权不惜废掉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
更不惜冤*功勋重臣和所有威胁皇权的人。可谓佛挡*佛,神挡*神。
也正是从他开始,龙就穿到了皇帝身上,成了名副其实的龙袍。
因为在他之前的皇帝画像,远到秦皇汉武,近到唐宗宋祖,穿龙袍画像多是后人伪作。
而这幅朱元璋龙袍画像,现藏故宫博物院,真实可信度很高。
(最后一位穿龙袍的皇帝——光绪帝)
由于清代引进西洋画师,比如著名的御用画师郎世宁,就采用中国工笔画和西洋技法结合,
给后世留下大量乾隆时期没有载入史册,却被他的画笔如实记录的眼见信史。
从而,我们知道了每位皇帝的真实面貌,也知道了他们不同于明代的满族特色龙袍。
无疑,清代的龙在明代龙的基础上,又改进升级了。
对比清代光绪帝的龙袍和明朝朱元璋的龙袍。
500年间,龙袍也从简约象征,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繁复。
除了核心的龙作为中心主题元素,还添加了十二章。
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把龙袍布排的满满当当,让人眼花缭乱。
奇光闪闪的金龙就有九条,用数之极彰显着权力之极!
但如果用物极必反的规律,来看龙的发展,也很是贴切。
起初就是简单好奇产生的崇拜,广泛的崇拜被权贵集中垄断,
之后又成了皇帝专治的精神图腾。最后达到无以复加的皇帝专用品。
被皇权化的龙已经远离了普通大众,人们就开始从敬畏开始反感,直到反对。
最终彻底推翻了躲在龙背后的集权者——皇权统治。
如今,谁要穿着一件张牙舞爪的龙服,或直接把龙纹在身上。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就是个混社会的。
混社会的
因为龙图腾是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史,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结束。
时间长达近万年(以考古发现最早的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石龙图形计算)。
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极为深刻。所以,我们又把龙当做整个华夏民族的图腾。
的确,我们民族的信仰超过5千年的,也就是这条龙了。
在龙的不同时期,都产生了大量有关龙的成语,几乎包括了精神上的所有方面。
对子孙代的期望是:成龙成凤
形容功成名就的是:人中龙凤
道貌岸然的虚伪是:叶公好龙
溜须谄媚的拍马是:攀龙附凤
等等…………!
龙作为皇帝专用统治符号已经终结,但作为一种文化,龙文化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延续性影响。
并且已经无法从我们的生活中割裂出去。
人们不仅喜欢把龙作为大吉至祥的寓意起进了姓名中(成龙、狄龙、李小龙……),
还把地标和各种物品冠以龙的名称。如:
地名(龙口、龙川、龙门……)
山(龙虎山、九龙山)、水(黑龙江、九龙潭)、寺庙道观(青龙寺、白龙观)、
茶(龙井)、刀(青龙偃月)、剑(龙泉)、水果(龙眼、火龙果)、
香料(龙涎香)……等等!
谁都无法从生活中割裂了。
龙文化伴随我们的生活,从没有远离,并且会长期与我们民族共同传延下去。
只不过,从至高无上、深不莫测的皇权专属图腾,
融汇到了我们点滴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血脉而已。
#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