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和效果指标怎么区分

首页 > 财经 > 作者:YD1662024-06-16 21:22:09

开局之年起好步,离不开规划先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有很多经济指标备受关注。有的指标没有量化,有的指标第一次“亮相”……这些指标的调整或者设立是出于何种考虑?有什么意义?小编带你看↓

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和效果指标怎么区分(1)

1、GDP增速为何不设量化目标?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未对“十四五”时期设定量化的GDP增速目标,引发了海内外广泛关注。据介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仍将GDP作为主要指标予以保留,但该指标值被设定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一表述方式在我国五年发展规划史上还是第一次。

“GDP不设定量化目标,并不意味着不重视经济增长,也不意味着任由经济增速下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经济速度问题须辩证看待,既不能一味地追求GDP增速而忽视了发展质量,也不能过度陷入增速“焦虑”。事实上,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速作支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纲要’正是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整体出发,充分把握‘十四五’发展趋势和内外部环境,经过慎重论证、反复比选、深入研究后作出的一次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纲要”主要指标表中仍保留了GDP指标,只不过是将指标值的表述作了调整,实际上是以定性表述为主,隐含着定量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与GDP相关联的失业率、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等指标,都给出了具体数字。不仅如此,GDP指标还融入到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指标中,体现了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从“速度焦虑”“数字包袱”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上的用心用力。

“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目标做到了,经济增速自然就有了。未来,应努力推动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张立群表示。

专家表示,未来五年不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实际上可理解为一种“弹性指标”。这一方面凸显了决策层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更加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的理性考量,有利于更加积极主动、从容自如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增强发展的灵活性,为应对不确定性留出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来。

2、为何设立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标?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纳入安全保障类指标。专家表示,能源安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必须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动能源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和效果指标怎么区分(2)

近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虽然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但由于资源禀赋,我国能源安全一直面临不小的威胁,矛盾集中体现在油气安全问题上,即国内油气资源不能有效地支撑经济持续发展。不断攀升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带来的后果是,一旦国际石油供应出现动荡,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当前我国能源安全主要体现在3方面:一是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安全结构性矛盾突出,其中,煤炭消费占比超过一半,不利于低碳清洁发展。与此同时,随着需求的增长,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二是进口通道集中度高,且所经地区地缘政治风险较大,风险评估与安全保障力度不足。三是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替代能源发展不足,体制机制障碍突出。

因此,筑牢能源安全这道“闸门”迫在眉睫。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认为,当今世界正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能源发展呈现低碳化、电力化、智能化趋势。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大,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深度调整。“这对我国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更高要求。”章建华表示,要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保持国内能源供需动态平衡,增强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化保障能力。同时,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3、粮食产能为何成为主要指标?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列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明确为约束性目标,数值为6.5亿吨,即1.3万亿斤。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其分量举足轻重、意义非同寻常。无论是强调当期粮食产量还是预期粮食产能,都体现了中央对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视。

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和效果指标怎么区分(3)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重要农产品供给。从科技来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从耕地来看,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亿亩大豆生产保护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建成8亿亩“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标准农田。这些数据反映在粮食产量上,就是总产站稳在1.3万亿斤台阶。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表示,我国粮食安全当前供给没有问题,中长期供应也有保障。然而,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发展格局的一大变量是粮食。“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比如,谷物和谷物粉进口依然存在,大豆仍将是进口量最大的粮食品种。随着城镇化推进和消费升级,粮食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而粮食生产又面临水土资源的硬约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粮食产能要确保在1.3万亿斤以上,从品种看要做到“两稳一增”:稳口粮,即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南方双季稻扩种的面积要稳住、单产要提高,黄淮海和西北地区小麦面积要力争有所恢复;增玉米,要重点扩大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玉米面积;稳大豆,要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力争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

专家认为,从中长期看,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需要的时候产得出、供得上,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从基础上为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今年,农业农村部计划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任务量比去年增加25%。同时,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开展保护性耕作6000万亩。唐仁健表示,确保耕地数量,要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18亿亩耕地是吃饭的家底,必须坚决守住红线。同时,由于我国耕地总量少,不可能什么都种,必须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

4、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为何提高到8%以上?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中国科技界长期以来重点关注和反映的问题。”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说,如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针对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的情况设置指标,这让像他一样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们备受鼓舞。

经济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和效果指标怎么区分(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