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你家这个绿标瑰夏是G1还是G2的豆子?
Emmmmm...有没有可能,它都不是...
经常会有朋友们会觉得G1、G2是所有豆子的质量分级评判标准,其实并不是,而且这句话里有着两个误区!第一个就是:G1/G2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分级评判标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分级标识。第二个误区是:等级并不一定代表的就是质量的好坏。
桌上咖啡杯特写Close-Up Of Coffee Cup On Table
例如,肯尼亚的分级标识是AA、AB,巴拿马的分级标识则是SHB,埃塞俄比亚的是G1、2、3。那么,就会有朋友感到疑惑了:为什么不将咖啡豆的分级标准统一呢?
不将分级统一的原因
这是因为每个产国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种植模式,所以大多数的分级都会从国家的整体情况出发,采用的标识才会因地制宜。考量的方向大致分为:瑕疵率、生豆颗粒大小、种植海拔、杯测分数。
打两个比方:埃塞俄比亚的咖啡种植模式较为原始,多数以小农种植为主,种植的咖啡品种较为繁杂,大小不一,所以他们无法用大小来分级。牙买加的蓝山咖啡种植于同一海拔,所以它们无法用海拔来对豆子进行分级。
单以瑕疵率作为分级标准的国家
单以瑕疵率来作为分级评判的莫过于最出名的埃塞俄比亚了,具体的算法是以每300g的生豆中具有多少瑕疵豆来评判。例如,每300g生豆中的瑕疵豆没有超过3%,则是G1(G的全称为Grade)等级。如果是G2等级,那么每300g的生豆里,瑕疵豆数量可以在4%-12%的范围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