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行”,司空见惯,读“xíng”,也读“háng”,古时候,还读“xìng”或“hàng”。
甲骨文中已有“行”字。
罗振玉是释读甲骨文字的第一人。他在《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中说:“(甲骨文行)象四达之衢,人所行也。石鼓文或增人(在中间),其义甚明。……古从行之字,或省其右或左,作彳及亍,……金文(行父辛觯),与甲骨文同。”
罗氏说,甲骨文的“行”,象“十字路口”状,为人行走之义。
《说文》又是另一种说法。
其云:“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亍。”
“步趋”何意?段玉裁《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尔雅》: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引申为巡行、行列、行事、德行。”
走路有快有慢,都可以叫作“行”,这是统而言之。如果细分的话,《尔雅》已经做了区分,“登堂入室”,在“堂屋”里走路叫作“行”。“时”,通“歭(chi)”,徘徊之义,因为空间太小。
罗振玉不很满意《说文》的上述解读,说:“许(慎)君释行为人之步趋,谓其字从彳从亍,盖由字形传写失其初状使然”。
确实有可能。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很可能连周代青铜彝器上的金文也没见过。
而且,许慎自己也说,汉字从“文”到“字”,有一个发展演化过程。造字之初是“笔意”,到后来的篆体,很多已经只剩下了“笔势”,造字之初的“构想”已不可知了。
但是,汉字一字多义,可以引申。所以,他对“行”的解释并非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