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苹果工作人员的簇拥下,在其他果粉的欢呼中,那个等了15天的男孩高举手机,仿佛是在炫耀一个战利品。
可以预见,他处于一个怎样的高峰体验中。 这就是“劳力辩证”的作用。
苦等的「15天」和得逞的「一刹那」,形成一种奇妙的因果联系。让人欲罢不能,也赋予了产品某种特殊的意义。
所以,你嘲笑那些抢购者的洋相百出、被人蛊惑,那是你不明白他们得到了怎样的快感。
当然,这种快感只是商家刻意制造的。
4、计划报废
良叔以前有台打印机,后来坏掉了。本着环保节约的精神,到厂家的维修点维修。
可是,被告知这款打印机已经停产,所以零件匹配不到。
建议报废这台打印机,再买台新的。 这摆明就是欺负消费者。
我的倔脾气来了,表明必须要修,不给修就投诉到消协。
维修点和厂家沟通了很久,终于决定修复这台打印机,只是零件比较贵,要199元。
与此同时,维修点的师傅很负责任地告诉我,他们的新款打印机现在特价是219元。问我还要不要修?
还修个锤子,我只好放弃环保计划,报废了旧机,买了一台新的打印机。 不知道你有没有和良叔一样的感受:
这年头,大到家具,小到电子产品,如果坏了,维修成本特别高,还不如直接买个新的。
而且,关键是,它们还都坏得特别是时候,往往刚刚过了保修期..... 别以为这是一种巧合,其实这是商家的另一个诡计:计划报废。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揭示了一份关于“计划报废”的秘密文件。
那是20世纪20年代,几家灯泡垄断公司共同签署的协议。二战期间,放置档案的地方被损毁,这份文件才能被公众看到。
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几家公司联合缩短电灯泡的使用寿命。
在这之前,灯泡可以使用2500小时。
签订协议后,寿命缩短成1000小时。这样大众购买灯泡的频次就会增加。
随着时代的变迁,灯泡公司的协议已经土崩瓦解。但是“计划报废”,却成为商家们的惯用手法。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的主持人,采访了柏林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后者揭示了打印机行业的一个秘密:墨盒的计划报废。
每个墨盒有个计数功能,能记录一共打了多少页。
每个墨盒还会设置一个页数上限,一旦到达这个数值,墨盒便会自动锁定,让你以为是没有墨水了。
然而,这位教授及其朋友,可以解码墨盒,让计数器重置,这样墨盒可以多用两到三次。
“计划报废”也是iPhone的一个惯用伎俩。
2004年,纽约青年凯西·内斯塔特,花费400美元买了一个iPod。
可是一年半后,电池寿命便到了极限。
客服告诉他,电池已经过了保修期。如果想修,就得花225美元,这个价格几乎可以再买一个新iPod了。
愤怒的凯西·内斯塔特,制作了一个视频来揭露iPhone的诡计。这个视频,已经超过500万人浏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