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串联式人机系统
一般的汽车驾驶,就是串联式系统,人不踩刹车,汽车就不会停下来。如果驾驶员晕倒或者睡着了,车辆就失控,同样,汽车如果没油了,整个系统都得停止工作。
(4)并联式人机系统
并联式系统是人、机并接,两者可以互相替代,在自动化系统中,人-机之间多采取并联的形式。在并联式人-机系统中,人和机器可互相替代,一般由机器工作,必要时人可以接管。
自动驾驶就是并联式系统,比如在良好路况的条件下,自动巡航路线前进,人只需要在旁边监控。遇到突发状况或复杂状况,人随时可以接管操作。
现代人机系统中,驾驶人员是在复杂的驾驶环境中操作复杂的车控系统和车载设备,人在这种环境中,既要靠眼睛来观察环境,又要靠细致的注视来完成精确的控制动作,通过人机工程技术分析,就可知道人在操作时如何分配注意力、体力,同时了解仪表、屏幕以及外视景如何设计和合理分配才能获得最好的人机交互,既减驾驶员的驾驶负荷又避免出错,切实提高人机工效。
2. 安全驾驶第一
车载与平板本质的区别在于:完成任务的环境不一样,拿着Pad时,用户往往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用户可以把设备靠近面部,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平板的操作上。而车载是处于一个驾驶状态,要求驾驶员的注意力要在驾驶和路面上。
这对驾驶员的注意力分配有要求。提供越来越多的功能可能会分散驾驶员对安全驾驶车辆的注意力。而在驾驶行为中,95%的视觉注意力要在前方。保证安全驾驶。
移动端体验不好,易用性差,最多导致用户不再使用。但是如果车载app不好用,可能付出的就是生命的代价。
三个心理学的小知识:
(1)最强选择原理—大脑的信息处理
我们可以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来类比人类的信息处理过,(感官)输入-(大脑)处理-(记忆)存储-(行动)输出。与机器不同,我们大脑收到的信息量极大,大脑感知会优先处理重要的信息。我们的感知会有两种工作方式,触发本能层的响应和根据长期记忆和学习形成的条件反射。
例如,当汽车驶向十字路口,驾驶员在接近十字路口时看到了红绿灯、经过的车辆和行人等,并可能听到车内音响的音乐和副驾的谈话。在这一大堆纷杂的信息中,只有一小部分数量的信息可以被感知到,(如黄灯闪烁了,有小孩突然窜出马路)触发本能的反应,会使驾驶员瞳孔放大,呼吸加速,心跳加速,出汗,肌肉紧张等。而在看到了黄灯闪烁时,驾驶员可以选择加速通过或者减速停下,这个决定必须迅速做出。驾驶员可以使用工作记忆,根据与路口的距离,车辆的速度,剩余时间,判断是该踩油门加速还是该踩刹车减速。
在这些过程中,大脑大量的注意力分配在处理驾驶操作上,音乐声和交谈内容都会因为不够重要,而被忽视。
(2)心理负荷
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到底有多忙?他的任务有多复杂?是否还有能力做其他操作?能否应对突发事件?他在执行任务中的感觉如何?等等。我们的大脑中提供信息处理的CPU资源是有限的,超出了它的能力,就会出现超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