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管进了空气怎样解决,胃管有空气要不要紧

首页 > 宠物 > 作者:YD1662023-04-28 15:46:04

胃管进了空气怎样解决,胃管有空气要不要紧(1)

胃管误入气管的非典型表现有哪些?什么原因导致的?该如何处理?

案例分享

2021年11月18 日18:23患者因血小板减少半年,发现皮肤出血点10余天以“血小板减少症”入住我院血液科。患者既往因大面积脑梗死遗留有意识障碍、混合性失语、四肢瘫痪、气管切开套管留置。

2021年11月19日责任护士予以到期更换胃管,第一次插管过程中患者有呛咳反应,随即停止操作,间隔5分钟后再试着重插。第二次插管过程中,患者不再呛咳,胃管顺利置入。回抽胃液可见黄绿色粘稠状液体,听诊胃部有气过水声;给患者注入20ml温开水,患者无呛咳,遂给予妥善固定胃管。

2021年11月24日患者家属反映自昨日起给患者注入流质饮食发现患者呛咳,血痰量增加,责任护士监测血氧饱和度有下降趋势,胃管回抽无胃液,高度怀疑胃管误入气管,立即通知护士长,并请我院神经内科护理会诊。神经内科护士长查看患者后给予拔除胃管,患者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并重新置入带导丝型聚氨酯胃管。插管过程顺利,抽吸有胃液,听诊有气过水声,将胃管放入水中,未见气泡溢出,留置胃管成功。

案例分析

胃管误入气管及误入气管后不易被发现的原因有哪些呢?

1.气管切开的患者下管阻力大,常因气管套管或金属导管占据咽喉部位,使得咽喉部空间变小狭窄,直接造成插管时通过困难。

气管套管或金属导管向后压迫食管、长期放置造成咽喉部组织水肿,导致与食管的交界处即食管的第一狭窄部更加狭窄。

气管后壁是由纤维组织膜封闭的膜壁,当正压吸气时,气管内压力增高,气管套管或金属导管向后压迫膜壁,使得气管后壁连同后壁间隔软组织迟钝或消失,间接压迫食管前壁,再加之意识障碍患者吞咽反应迟钝或消失,无法配合,造成插管困难。

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支配舌、咽部的神经麻痹,常发生舌后坠现象,后坠的舌根堵塞口咽部通道,常

胃管进了空气怎样解决,胃管有空气要不要紧(2)

使胃管很难插入。

胃管进了空气怎样解决,胃管有空气要不要紧(3)

2. 气管切开的患者插管易误入气管,常因选择胃管型号及材质过细过软,对黏膜的刺激性小,异物感弱,进入支气管后嵌顿于气管或支气管内适当部位。

刺激性小、光滑的异物无明显症状或只有轻微咳嗽,常易被忽略。且管道相对较细,未完全阻塞气管或支气管管腔,加之患者为气管切开呼吸,缺氧症状表现不明显。

喉口、食管入口前后毗邻,胃管插入咽喉前未抬高头部,未能使气管下移、套管前倾以增大咽喉部通道弧度,以及患者不能配合做吞咽动作,不利于胃管前端沿后壁滑行插入,往往导致胃管盘在口腔或从气管套管与气管壁之间空隙进入气管内。

长期留置人工气道的患者由于气管壁切开破坏了结构和稳定性,加之套管置入及其球囊长期压迫损伤管壁薄弱的膜部结构,形成不易自行愈合且上皮已长入瘘口的气管食管瘘。这类患者因食管与气管之间有一瘘道,插管时胃管极易误入气管。

3.护士对无典型症状的胃管误入气管患者缺乏判断能力,仅凭经验判断患者并没有呛咳(假性球麻痹)、发绀等症状就判断胃管没有误入气管。

仅凭当时抽出少量略粘稠液体就误认为是胃液,其实是患者口咽部分泌物或痰液。

胃管末端置入水中未见气泡,则可能是由于胃管前孔与侧孔紧贴于支气管壁而无气泡逸出;因空气注入支气管与注入胃肠道所产生的声音很难区分,听诊气过水声也容易误判。

对难置性胃管,反复插胃管不仅增加了对患者咽喉、食管黏膜的机械性损伤和出血,而且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刺激作用大,影响血压心率波动,影响病情变化。

导丝型胃管因由质地刚柔不易弯曲打折的导丝作内芯,起支撑胃管作用,可增加胃管硬度和韧性,使插入方向容易把握,避免胃管在口腔或气管内盘屈,有利于克服插管时遇到的阻力,插管力度不会分解,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顺利通过食管的3个狭窄,易于到达胃内,从而提高了插管成功率。较传统置管法操作方便快速,损伤小,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胃管进了空气怎样解决,胃管有空气要不要紧(4)

治疗护理过程及转归

1.测量胃管插入长度(从前额发际线到剑突),标记胃管插入的刻度,本例患者胃管需插入长度标识为55cm。

2.置管前将床头抬高30~45度(斜坡或半卧),清洁鼻腔,用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后,左手轻轻后推患者鼻翼,暴露一侧鼻孔,右手以握笔的方式把握胃管,将胃管前端缓慢垂直插入15cm左右后,感到有阻力时左手托住胃管后端,右手沿顺时针方向将胃管旋转180度向后下方缓慢插入让胃管顺利滑入食道,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烦躁、呛咳等不良反应。

继续用右手将胃管螺旋向下置入,送管到达标记的长度。一手轻按鼻部胃管,使之固定,另一手从胃管尾端抽出导丝。确认胃管在胃内后,固定胃管。

反思总结

鼻胃管置入法是基础护理中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近年来常规的鼻胃管置入法已不能满足患者,特别是气管切开患者的置管需要。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由于食管上端肌肉痉挛、水肿以及受套管压迫、合并气管食管瘘、意识障碍致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等原因,常规置胃管法成功率很低。如果反复插管可使食管上端充血、水肿程度加重,极易造成局部损伤、出血。

硅胶管(聚氨酯材质)管径更细,其组织包容性更高,刺激性减小,临床患者的不良反应也大幅减小。

插管过程中需要临床护士重视观察置管后的一些不典型表现,如轻微干咳、无明显呼吸困难、发绀;将胃管末端置入水中可见每次随呼吸有微量气泡逸出;不明原因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经胃管抽吸出的胃液量少(<5ml,或仅限于胃管内);胃管末端置入水中,患者用力咳嗽时才有气泡逸出等,出现上述情况应确认胃管是否还在胃内。

影响判断胃管定位的因素及相应处理措施:

1.抽吸胃液法

护士回抽无胃液、胃液在胃管内或抽出胃液≤5ml不带残渣时,要排除影响因素(如患者禁食时间长或刚刚大量呕吐过,胃内无物;患者营养不良伴有明显脱水状态;胃管盘曲在食管或胃内),并变换体位、调整胃管留置长度(预定长度基础上再置入10~15cm),抽出胃液≥10ml才能定位。

2.观察气泡法

无气泡逸出、有气泡逸出时,要排除影响因素(如胃管盘曲在食管内、有侧孔的胃管紧贴气管壁、患者右肋骨骨折或血气胸或肺不张,均无气泡逸出;

患者有胃肠胀气即使胃管在胃内也有气泡逸出),结合查体和变换体位,密切观察缺氧症状有无加重、观察气泡排出规律与呼吸的关系(若气泡开始连续性大量逸出,以后递减,且随呼吸变化“吸出-呼停”,则胃管在胃内;若气量中等均匀,随呼吸变化“吸进-呼出”,则胃管在气管内),综合判断后确定位置。

3.听气过水声法

听不清时,要排除影响因素(胃内液体量少、推注气体过少过慢、胃管盘曲推注气体有阻力、受肠鸣音及摩擦音的干扰),双人进行交叉听诊,共同确定位置。

插管后证实胃管是否在胃内需要同时使用3种方法综合判断,提高判断准确率。

留置后并不能放松警惕,还要严密观察,如:患者胃管置入的长度变化、用20ml注射器不定时抽吸胃液注意胃管是否通畅,患者的呼吸是否表浅、心率是否加快、血氧是否有下降趋势等情况。重点避免胃管插入气道引起呼吸抑制、导致严重后果,同时也排除无效置管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王静,程华.昏迷合并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气囊放气等待吞咽置胃管术的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院报,2015,36(8):1247-1248.

[2]王桂,计彩霞,陈芳.1例术前留置胃管误入气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5:104-141.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陈丽丹

作者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封面图由璧山区人民医院胡悦建提供,图文无关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