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猫》课文讲解
这是一篇老课文,但跟上一版相比,这次的学习的重点、学习方式以及课后练习设计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一点,是有了具体的阅读能力训练点,要求也更具体了。
根据全书的单元安排,本课阅读的能力重点是默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首先要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
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都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故事比较曲折,篇幅也比较长,要引导学生在前面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继续训练默读能力,重点是边读边做圈点勾画。另外,文中有许多精彩语段,可以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学习一下做摘录的方法。
其次,文章结构也非常巧妙,学习中要通过梳理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的经历,理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文章围绕着中心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都有相对完整的“得猫”“养猫”“失猫”过程,每一个故事都各有特点,引人入胜。作者善于设置伏笔,首尾呼应,三个故事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
如开头一句“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中间一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文章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前后呼应。
文中还设置了一些伏笔。如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捉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埋下伏笔。
所有这些,在文中都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三个故事因此得以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第三,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本文有非常出色的艺术描写。可以引领学生通过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
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描写生动,无论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文中的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令人难忘。第一只猫天真活泼,常在廊前太阳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这样的描写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小猫的动态乃至情态都在眼前了。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爱动,不仅乱跑,爬树,还扑蝴蝶:“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这一个镜头就是一幅画,那小猫的脑袋、眼睛转来转去,伺机扑捉的样子,生动鲜活。第三只猫则忧郁、懒惰,不像前两只那样喜欢游玩,常常蜷伏在人们的脚边,还烧脱了好几块毛,总而言之,不怎么讨人喜欢。通过这些描写,三只猫的不同特点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体会本文真挚细腻的心理描写,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文中不仅写了猫,还写了人,尤其是人的所思所想。三次养猫,感受不同,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欢欣,或难过,或怅然愤恨,或忏悔莫及,都情态毕现,很有感染力。
对于第一只猫,作者这样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而对于这只小猫的死,“我心里也感到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反映了“我”对生命的惋惜、怜爱。
第二只猫更得“我”心,因为它不怕生人,常爱跑到街上去,全家都经常为它“提心吊胆”,对于它后来被人偷走,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怅然”“愤恨”“诅骂”等情感鲜明的词语显示了“我”此时强烈的爱憎之情。
第三只猫一开始就不招人喜欢,收养它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惜。及至芙蓉鸟被咬死,“我”很“愤怒”,并给了它一顿严厉的“惩戒”,没想到却冤枉了它。作者反复诉说,将自己难过、忏悔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表现了“我”的正义感、同情心和严于律己的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文中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情浓度,都表达得恰如其分。学习时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THE END
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
图片/Unsplash
收集/谢冉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