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综艺》的slogan:“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1995年,幸福来敲门
及至1980年代,单休制度已持续了二十年之久。
彼时,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4个“无年带薪休假制度”的国家之一。人民群众全年的工时量甚至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
据调查,当时我国平均年工时高达2448个小时,但大部分企业的有效工时只有40%~60%。上班时间织毛衣、嗑瓜子、给同事扎小辫儿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改革之风的撩拨下,劳动人民“与国际接轨”的心情日益迫切。1986年5月,有关部门成立了“缩短工时课题组”。
在当时一项意向调查中,课题组人员抛出了一个难题:“每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工资、增加一天休息,大家怎么选?”
调查结果让大家十分意外——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竟然有80%以上的人选了后者。
1988年,只有退休的大爷大妈能随时制霸工作日的广场。
只不过,突然就来个双休,幸福是不来得太突然?于是有研究人员主张,先减到每周工作44小时试试看。
这就是后来的“大小礼拜轮休制”——休息两天的那周叫“大礼拜”,只休一天的那周是“小礼拜”。
1994年3月5日,全国人们迎来了第一个“大礼拜”的星期六。第二天,各地媒体的报导内容出奇地一致:
“昨天是第一个双休日,全市有几十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忘了‘今天我休息’,照常一大早赶到单位。”
这种无所适并未持续太久,很快全国各地就掀起了一波购物潮。
据《北京日报》报道:“新工时制实行后,往常下午3、4点才开始上市的西单菜市场,如今上午10点就排起了队。到了晚上7点,许多顾客仍意犹未尽。”
1994年3月7日的《北京日报》报道。
流连在新汇百货化妆柜台的爱妻狂魔刘先生表示,平时妻子星期天光干家务去了,现在能休两天,要陪她逛个够。
国华商场里的陈女士则感慨:像我们这样的中年人,白天上班已经累惨了,休息日又要带小孩。这不,双休日来了,终于能够喘口气儿。
而很多年过半百的人,生平第一次旅游也是趁着“大礼拜”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