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逞口舌之利。这里隐含着一个命题,恪守仁德,以仁服人,以德服人,而不要怀揣智慧,以智服人,以巧服人。
儒家经典《论语》
一、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里的一个核心概念,从结构上,"仁"是人站立在天地之间,或天地之间有人。以此推论,"仁"是社会人的生存伦理和社会人的道德伦理。"仁"也要从两个层面探讨,从形而上层面上看,仁是社会人生存的道德伦理,回答的是"人应怎么活""人为什么活"的问题,从形而下层面上看,是指社会人生存必需依靠获取必需品的技巧与技能,回答的是"人依靠什么生活"的问题。"仁"的道德伦理是基于天地自然的法则而产生的,是天地自然法则在社会人间的运用,从这点来说,社会人的伦理应等同于天地自然的法则。这是从天地自然法则的角度回答了"人应怎么活""人为什么活"的问题。天地自然法则即是"人应怎么活""人为什么活"的答案。"人"的生存伦理是基于动物的生存法则而产生的,动物生存的法则就等同于社会人获取必需品的技能。这是从动物生存法则的角度回答了"人依靠什么生活"的问题。"仁"的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探究清楚了,仁的概念的内涵也就清楚了。河川行舟图
二、 当颜渊请教孔子何为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社会道德的实质是"克己复礼",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周礼的规范,那就是仁了。孔子看来,一天社会人的言行合乎周礼的规范,那么天下就归于仁道了。仁是由规范社会人自己的言行做到的,而不是要求于其他人。克己复礼,具言之,是要对自身的人性中的劣根性进行约束,进行改造,进行扬弃,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的要求。这种约束与改造,从本质上说,不是依靠别人,而是依靠自身。即是说,克己复礼只有通过自己才能彻底实现。这也表明了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的修养呈现的自律的特点。"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仁的主要判断,孔子用周礼来规定仁,依照周礼而行是对仁的根本要求。因此,周礼以仁作为基础,以礼来维护。礼与仁存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仁是内在的,而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是内外表里的关系。仁是内在和里底的,而外是外在和表面的,是一体的两个方面,是一体两用。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做到仁第一位的是要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克制自己的私欲,克制自己不合乎道德的思想与言行。第二位是要归复周礼,把自身的思想与言行归入周礼的规范。这是要通过社会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周礼的规定。当颜渊请教"克己复礼"的具体表现时,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克己复礼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非礼勿视",不合乎周礼规范的行为就不要观看。二是"非礼勿听",不合乎周礼规范的言辞就不要倾听。三是"非礼勿言",不合乎周礼规范的言辞就不要讲说。四是"非礼勿动",不合乎周礼规范的行为就不要做。孔子这是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对社会人的举止言行的约束和改造。"克己复礼为仁",即礼等于仁,周礼即仁道。周礼的规范是天地之道的应用,是天地之道的细化,以此而论,仁即天地之道即周礼,是三者一体。群山峥嵘图
当仲弓向孔子请教仁的时候,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1.2)孔子认为,为官从政者的"仁"表现为,一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作为诸侯大夫之为政者在去官府路上要严肃认真,毕恭毕敬,在朝堂之上役使人民时要敬重人民,尊重百姓,就像祭祀天地神灵一样的虔诚。这是对待国君与臣民的基本态度,恭敬与敬重尊重乃至虔诚是这种基本的态度的内涵。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想得到的,就不要施加于他人。这是将心比心,能够将心比心,也是有仁德的表现,是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成了后世尊奉的信条。三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怨恨与抱怨,是对自身不能正确认识与评价而产生的情绪,是将自身所做功德夸大而迁怒于他人或家国情绪的反映,是未能正确认知天地之道的表现,是未能达到道德境界而身处功利境界的例证。怨恨从表现形式上是对他人与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发泄,而实质上是对自身不能正确认知与评价和道德修养不够所产生的。因此,怨恨与抱怨,是没有仁德的例证。 仁表现在言语方式上即说话谨慎。当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何谓仁的时候,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12.3)在孔子看来,言语方式的谨慎是仁在语言方式上的表现,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言语谨慎是仁的规定性之一。其y